文/本刊记者 段风华
吴志强: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1960年出生,1982年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环境与社会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3~2009年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国际建协(UIA)建筑教育委员会终身委员。
不到最后一天我不敢有丝毫放松
2010年4月20日,上海世博会进入试运行阶段。开幕在即,作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志强教授说:“我的心情一点都不敢放松,只有到10月31日顺利闭馆,所有的环节都经历住了184天的考验,我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规划师的喜悦。”
在吴志强看来,世博会好比是一个多级火箭,在庞杂的协作体系运行下,目前已经进入到关键的点火阶段。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保障盛会有序、和谐,让它成为一个世界的节日、文化交流的盛宴。
采访时间几经变动后,吴志强总算能从他主持的会上抽身1个小时。疲惫写在脸上,但自信与执著同样一览无余。花白的头发无疑是这几年高强度工作的见证。6年来,2000多个日日夜夜,吴志强几乎天天是高速运转,按时睡觉、按时吃饭已经成了奢望。但他从不抱怨,“想一想那些在世博会工地上流汗的工人,每个人都在为世博作贡献,我只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而已。”
时间太紧是吴志强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但显然挑战不仅于此!
英国世博会建造了水晶宫,是当时最新的建造技术;法国世博会建造了埃菲尔铁塔,是当时最新的钢结构;美国的世博会展示了来自月亮上的岩石,让世人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大国超前的视野和能力。中国以什么来举办世博会?这样的疑问来自世界,同样也来自于我们自己。
中国第一次将“城市”这一世界性的命题作为了世博会演绎的主题。据联合国人居署《2008/2009世界城市状况:和谐城市》显示,全球已经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50年城市人口将达到70%。快速膨胀的城市化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重大挑战。面对挑战,很多人对曾一度代表社会进步的城市化有了诸多疑问,但我们的回答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站在一个面向世界的展示平台上,作为第一次主办世博会的中国,将拿什么奉献给世界可谓举世瞩目。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2002年,上海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当时吴志强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欢呼雀跃!
2004年,世博会规划与设计的全球竞标拉开大幕,来自中国与世界的众多专业团队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大比武”。世博园建设,历来是一个国家城市规划能力的综合体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际顶尖的10家设计机构参与世博会竞标。
“同济规划”、“同济建筑”是同济大学的两张名片,但这一次如何让这两张名片提升为中国标志,并非易事。
那段时间,在同济大学,凌晨2点钟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新楼,7楼总是灯火通明,土木、交通、机械、环境专家一起加入到这场空前的大协作中来……身为主将的吴志强,不到凌晨3点从不休息,大家戏称他为“吴三点”。时任同济大学校长的万钢曾半夜给他送来咖啡,说:“我不懂规划,你们为中国办世博,辛苦了。我能做的就是给你送杯咖啡。”
上一届世博会的主办国日本问:“什么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你们怎么给我们具体展现?”
面对强大的西方城市规划、建筑文化的冲击,怎样找出真正属于中国的空间形态?
一代建筑设计大师梁思成曾言:“一个建筑师必须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和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
吴志强说:“2004~2005年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在思考中华智慧的问题,在中国上海跨越黄浦江两岸进行规划,怎样才能创造出代表未来中国的空间形态,而不是沉睡在历史的中国,这是当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建筑单体当然由各个国家来设计建造了,但是底板是主办国的,如果底板不好,就不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创意。整个园区就是未来的、走向科学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就是最大的试验宣传品。”
中华智慧化解世博难题
选址在黄浦江,是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的关键之一。追溯世博会的历史,大多都会考虑选址在江河边上举办,这与城市积聚的改善居住环境和改造污染工业区的需求相一致。在巴黎举办的7次世博会,全部沿着塞纳河呈扇形的展开,这也形成了巴黎城市的基本格局。上海世博会选择在黄浦江两岸,无论是为了城市的后工业时代提升竞争力,还是为居民创造好的生活条件,都奠定了基础。
但如何让浦东、浦西两个半圆扣在一起,并有和谐的美感?这是吴志强曾经犯难的一个问题。
按照传统的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处理河流两岸的风景对称,一直都采取两岸使用同样的元素,就好像扣上纽扣一样,沿两岸布局链状对称性建筑,使得两边的景观达到一种统一,浦东、浦西各设桥墩拉索道相连接。然而,黄浦江宽约450米。两岸相距很遥远,浦西和浦东的情况很不一样,如果按照西方的传统操作手法,要让两岸风格统一,代价巨大。
为解决这个大难题,吴志强几乎愁白了头。突然有一天,吴志强“顿悟”了。“在浦西,是工业发达的高密度的都市,而在浦东,自然元素要多很多。两个元素不是改造成一个,而是采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呼应:在浦西的江南造船厂的船坞中,加入大量的自然元素;在浦东的世博园区里,保留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留下工业文明的遗迹。而演艺中心、世博中心则给园区加入了重要的文化要素。”
将两岸的建筑空间抽象之后,吴志强突然发现这就是一幅中国的阴阳图!所以这种缝合是两极的自然吸引。
“在运用中华智慧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跳出了受熏陶多年的西方形态逻辑。现在我们采用的这种做法与西方完全不同,而这种做法大大减少了黄浦江上的建设投资,450米宽的河道上下6公里长,采用同化缝合的形态需要多大的投资啊,这就是中华智慧的力量!是中国规划水平从现在到未来,跻身世界一流水平的底气。
我们中国的设计师都受到多年的西方教育,如何将中华文明融入其中进行超越,是我们这代设计师最需要做的。”
2004年7月26日,作为方案总规划师和总体召集人,吴志强与他的团队推出了以28根构筑物编织而成的“世界眼”,把浦江两岸连成一片……“同济方案”的胜出为世博会规划最终的“世界构想”注入了上海元素。
吴志强说:“这已不再是为了一个国际顶级水平的规划设计竞赛,而是为了一座城市在整个国际舞台上提升实力,为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谋划。心境到此界,自然第一名。”
供图/新华社
你贡献了文明,才能赢得尊重
在世博园的规划建设中有无数个常人难以想象的“破题”、“解题”环节。“良好的世博会园区规划就像一流的计算机‘母板’,要为成千上万个‘插件’创造空间,集成再形成放大效应”。吴志强每天都在殚精竭虑地落实一个个细节。
据预测,本次上海世博会将迎接7000多万人次的参观者,有20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参展。在5月初到10月底的184天的展会期间,上海要经历梅雨、高温、高湿、雷雨、大风等多种天气状况。
吴志强带着助手、学生以及工作人员在世博园区做了无数次的测量、论证,为了获得一些重要的数据,他们甚至要在一些位置进行365天的跟踪,反复测定相关数据。
吴志强说:“上海世博会1天平均入园40万人次,最高峰值达80多万人次,相当于每天在大都市的中心搬一个城市进来,再搬出去,要连续搬184天。这样有组织的博览会,堪称史无前例。要完成这项任务,本身就是在创造人类的奇迹。人们怎么进来?进来之后如何确保大家都玩得好、吃得好、不拥挤、减少排队的无聊时间?这是我规划世博园时第一位考虑的问题。”
他们设计了上海世博会的全公交模式。世博园有8个陆上出入口、4个水上出入口,共设检票闸口540个。50%的轨道交通,35%的地面公交,8%的水上交通巴士,剩下可以通过步行、自行车等方式到达。
在时间上,上海世博会实施错位方案。通过开馆时间的错位和延长,提早开园的时间,让人们可以早点进入世博大公园,开设大规模的夜场展览等,错开人流的高峰时间。
世博园还设置了大量的广场,可以演出参展国家带来的多种节目。这样,参观者可边等候边观看节目,这样既可减少等候的乏味感、舒缓烦躁情绪,又可在进去之前先“预习”这些国家的不同文化和特点,对进馆之后的参观起到辅助作用,节省在馆内逗留的时间。
为了让上海世博会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验示范和探索,吴志强和同事们们在世博园区开发和利用了10项最新技术。研发了通过风模拟改善建筑布局、遮阳和室外生态降温技术,最大限度提高世博园区在夏季的人体舒适度,可以做到在室外2米左右人工降温6度;设计了黄浦江水的湿地净化设施;设计了LED照明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室外照明的能耗……
吴志强认为,人类不能仅仅将城市作为一个具有居住、生产、游戏和交通等功能的“机器”,而应将城市视作一个“生命”,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从历史、现实、未来真正解读城市的核心价值,才会从根本价值上尊重、呵护城市和人类。具有“生命”含义的城市,才是最美好的。让更多的人,无论是城市里,还是城市外,享受城市的惠泽,是上海世博会深入探究的奥秘,也是我们向世界、向未来交上的一份“答卷”。
吴志强在世博园内。
让历史与未来交相辉映
拆迁是世界上很多城市发展建设中不得不面对的难点,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曾经说过:“在维也纳,具有历史意义的每一幢楼房屋的拆除就像是从我们身上夺取了一部分灵魂。”
美国建筑家路易斯·康(Louis Kahn)把建筑和城市作为他永不坠落的信仰。他的执著让人们认识到,一个出色的建筑师还需要有圣徒般的宗教情怀。他固执地认为,好的建筑师,必须能够回过头去“聆听最初的声音”,正因为他长着一双能够灵敏地捕捉到远古声音的耳朵,他才能深得建筑学的要义和精髓,他才能将自己看成是人类建筑史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回溯过去,躬耕于当下,关怀未来。
在上海,世博园的规划建设同样面临存与留的永恒难题,吴志强在历史、当下、未来的三维空间中找到了平衡点。
上海世博园区所在地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等,都是许多人以前熟悉的“百年老厂”,它们代表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和企业的变迁,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规划师希望能让这段历史走进现代人的记忆,当他们提出要利用老建筑举办世博会时,曾遭到国际展览局的强烈反对,双方僵持了半年之久。但一套老建筑改造效果图展示出来时,国际展览局官员起立鼓掌。
上钢三厂特钢车间化身为半敞开景观式观演场所的宝钢大舞台,可容纳3500名观众。
浦西世博园区最大一座企业馆——中国船舶馆,曾经是“江南重工”它通过展示未来船舶——水城市、水世界,来体现新能源、新空间、新生活,探索地球可持续发展的情景和人类文明的新模式,让参观者提前体验未来水域城市生活的美景。
由南市发电厂改建而成的未来探索馆,作为展示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和传统能源(火电)向创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江水源热泵等)转变的窗口…………
“我们既可以建崭新的建筑,也善于保护历史遗产。”吴志强说,“它将给人一个最新的认识,原来城市不一定要全部拆掉来办世博会,可以留下大量的遗产,反而更增添了世博会的精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认为,这个案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工业文化遗产方面做出示范。”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对此给予高度评价:上海世博会利用、保护历史建筑和工业遗产建筑面积,是1851年首届世博会举办以来最大的。
世博园区的建设规划并不仅仅体现在老建筑的改造利用上。上海世博园区建设还告别了传统的整体拆建模式,建立城市更新改造的“上海模式”。他们对6.68平方公里的基地范围进行了艰苦而细致的调查。最终,选择了8片住宅区提议作为“建设协调区”,按世博会的要求进行改善和更新。总共保住了140万平方米住宅,按户均90平方米计,少搬迁1.5万多户。
吴志强说:“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破天荒的创举,也是实现什么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一个创新注脚。而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老厂房转型,不仅对于上海世博会,乃至于全上海更广义的老式工业厂房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都有指引作用。”
供图/新华社
25年世博情
当人们为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的诸多奇思妙想拍案叫绝的时候,很少有人知道,为了今天的世博会,吴志强准备了25年。
20多年前,同济大学举行了第一届研究生枫林节学术作品竞赛,研究生即将毕业的吴志强获得唯一一个优秀奖。站在领奖台上,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为他颁奖。汪道涵握着他的手说:“你们做设计的年轻人,要关注以后的世博会,以后中国如果能办世博会了,你们要发挥作用。”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吴志强笑了:“奖品是一本《辞海》,这本书是我那时研究生津贴1个月28元的好几倍……”
显然对于吴志强来说,这次颁奖还给了一个更大的精神动力——关注世博会。对于当时的很多中国人来说,世博会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多次考察在日本举办的世博会的汪道涵却坚定地认为:世博会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经济拉动具有持久的影响:“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
在老师的指导下,吴志强一头“埋”进学校图书馆,寻找世博会的资料。当时相关资料少得可怜,而且全部是英文,他一篇一篇整理、阅读……
1988年,吴志强被公派到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获得德国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吴志强开始担任德国环柏林城市与建筑研究事务所首席研究员,从事德国东部和东欧的重建规划设计研究工作。这些理论和实践的积累为他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德国期间,他看到了更多世博会的材料,了解到这是国家富强的有力助推器,他更加用心研究世博会。回国的时候,带了30多箱资料。
1996年,吴志强在同济的导师对他说:“现在学校急需人才,你还是回来吧。”难忘师恩的吴志强决定回国。
回国后,吴志强先后完成了60多项国内外重大工程规划设计,其中包括了“上海2010世博会场馆规划设计”、“俄罗斯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规划”、“安哥拉首都城市规划设计”、“武汉东湖国宾馆规划设计”、“汉堡港‘Hafencity’改造概念规划设计”、“沈阳金廊CUC城市设计”、“上海浦东世纪大道城市设计”、“上海浦东联洋居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引导性规划”、“山西平遥旧城保护总体规划”、“四川都江堰重建总体规划”等较有影响力的作品。
他先后获得2项国际奖,9项国家级、省部级规划设计奖。而在这些规划实践中,吴志强的“和谐城市”理念也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
吴志强说:“回国是我作出的一个重要选择,事实证明我选对了。我也很幸运,能有这么大的舞台!这么好的机会”
吴志强在世博园内。
是学生让我成了好老师
2007年,时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的吴志强工作绩点达到12.3,按照学院规定,每个教师的基本工作量额度是1,因此从理论上讲,他一人做了12.3倍的工作,位居全院第一。“超级院长”当之无愧!
这一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由学生自发组织了首届“学生心目中的可爱老师”网上评选活动,吴志强当选为“学生心目中最可爱老师”。这项评选活动的奖品是一只由学生们亲手雕刻的玻璃奖杯,“它是我得到的最珍贵的奖品”。吴志强把这只奖杯摆在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吴志强说是学生让他成为了好老师。“小时候我不是很喜欢读书,梦想也不是当老师,而是跟大多数男孩子一样,喜欢造房子、造马路。‘文革’时期,我们一下无书可读了,才突然强烈地感受到了对知识的饥渴。在上海静安寺新华书店里,店员几乎都认识我,甚至破例允许我晚上把书带回家看,等第二天再还给书店。”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在当年高考的考场上,年轻的吴志强提议全体考生向监考老师鞠躬表示感谢,并主动将考场打扫干净,这成了当年报纸上的头条新闻。吴志强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1985年他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吴志强感慨到:“是学生改变了我……你注意看学生的眼神,不懂和懂了是不一样的,学生理解了你讲的东西,那一瞬间,眼睛就会一亮……每次看到那‘一亮’,我就乐在其中。”
后世博时代的期待
当世搏大戏即将唱响之际,后世博时代的场地利用早已在规划师的蓝图上预留了“埋伏”,吴志强笑咪咪地卖了一个“关子”,他很期待世博之后人们一个个惊喜的发现。
当世博会结束后,围栏拆除后,这里成为上海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世博园将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世博演艺中心等建筑将被保留。园区将保留江南造船厂历史建筑及部分优秀展馆,主要以文化展示交流为核心功能,规划成为体现上海城市文化特色、国际知名的标志性城市公共文化集聚区域。同时世博园还将成为博览业的场馆。吴志强解释说,现在国际一流的博览会城市需要60万平方米左右的面积服务于博览业,而上海目前约有40万平方米,空缺的这20万平方米就会在世博场馆中产生。通过世博会,大量工业遗产建筑将得到修缮。世博会结束后,这片工业建筑将成为创意产业园区,推动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
在吴志强满满的日历表上,还有一些特殊的标记,像“女儿的爸爸”、“儿子”等,吴志强说这是自己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儿子的责任。
作为儿子,再忙他也要争取每个周陪父亲吃一顿饭。吴志强特别遗憾母亲没能等到世博会开幕这一天。母亲生前对于世博会充满了期待,父母每天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世博会,所以,现在再忙,他也希望能赶回家陪父亲吃顿饭,和父亲聊一聊世博会。
作为父亲,吴志强和两个女儿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但是只要有可能,他就会抽出一点时间陪女儿。有一次,女儿画了一幅漫画,爸爸的身子很小,脑袋却很大,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世博符号,父亲看了满心愧疚。好在两个宝贝女儿都很爱父亲,有什么事情也会找父亲参谋。前不久,女儿的学校要举行一个手工比赛,当女儿征求父亲的建议时,吴志强说:“我们也做一个世博会场馆的模型吧……”这一次,世博会的总规划师在自己家里和女儿一起完成了一个特殊的模型,但他们同样做得很认真……当女儿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他,自己的作品在学校获得了二等奖时,吴志强满足地笑了!
吴志强已经带女儿去过5次其他国家的世博会,这一次,他还会带女儿去在家门口举办的世博会。但作为总规划师,这一次他的心情必定不同。
吴志强说:“在一个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优秀的城市环境将会告诉他应该做的事情和如何去做。”
从这个意义上讲:浦江之子吴志强对于自己的女儿无疑有一种更深远的大爱。
吴志强相信,中国绝对不会只办一次世博会,他期待自己的人生没有缺席的遗憾!
(封面、题图摄影/高海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