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2期 > 正文

本立而道生

2010年02月08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袁芳  信心
  2009年6月10日,轨道交通亦庄线国产CBTC示范工程信号系统合同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此举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核心技术不再依赖进口,真正实现自主创新,拥有百分之百“中国血统”的CBTC信号系统将在北京地铁亦庄线上“试航”。
  该项成套技术就出自北京交通大学。
  从全光网通讯、场致发光材料、下一代互联网,到隧道技术、现代物流;从青藏铁路建设、重载运输、既有线提速,到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深深地将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的北京交通大学,已发展成为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现代化建设高水平、高层次人才,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铁路现代化建设与改革重大技术与政策问题的重要基地。百余年来,共向国家输送了10余万建设人才。
  植根北京交通大学30余年的校长宁滨,对于学校的成绩和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如此定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卅载春秋  植根交大
  1978年3月,19岁的宁滨作为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结束了3年的知青插队生活,跨进北京交通大学的校门。30年间,本科、研究生、毕业留校、出国进修、攻读博士学位……从课题参与者到骨干、到课题负责人;从外事处处长、副校长、常务副校长、再到校长,宁滨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不离交大。
  2008年3月,宁滨被教育部任命为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我在交大学习、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是交大这块沃土滋养了我,这里的一草一木,与我息息相关;这里的一人一事,与我紧密相连。”
  至今宁滨仍对自己的学生时代有两个很深的感触:首先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现在的大学生恐怕难以想像上个世纪77、78级大学生得以重返校园后的学习热情,这一批大学生有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的急迫感。他们每天都是课堂、食堂、宿舍三点一线,把能得到的书籍翻遍,习题从头做到尾,什么难就去钻研什么,那股子劲头“让老师们都觉得惊奇”。
  其次是得到了一批名师的指点。当时北京交通大学电信系拥有杜锡钰、简水生、袁保宗、汪希时、李承恕、张林昌等一批学术精深的教授,他们严谨求实、悉心授业、甘于奉献的治学精神带给学生们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交大的老师也和学生们一样热切拥抱科学的春天,不仅自己在科研上开拓进取,对培育学生也竭尽全力,如杜锡钰教授、袁保宗教授提议设立了科技小组,袁教授坚持每周给宁滨所在的5人科技小组讲课,带领学生们从大二开始就进行科学研究训练,开展科研学习与思考、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袁保宗教授的学生,宁滨的本科毕业设计就是在袁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当时非常前沿的研究:用单片机实现语声识别。本科阶段便有了如此系统的科研训练和扎实的动手能力,使得宁滨在日后的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游刃有余。毕业留校任教和研究生学习期间,他师从汪希时教授,确定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究方向,一干就是20年。
  “我的性格就是喜欢观察、喜欢思考、喜欢尝试。”学习、研究之余,宁滨积极参加自己喜爱的社会活动,活跃在当时的学生活动中,先后担任了班级生活委员、校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等职;他还痴迷于摄影和其他业余活动;流连于图书馆名人传记的书架旁;宁滨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留下了不寻常的足迹:连续4年获得校三好学生,连续2年获北京市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大二时还作为全国铁路系统惟一一名获得“新长征突击手”荣誉称号的大学生受到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毕业时以优异成绩留校工作。

 

宁滨在第三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发言。


留学英美  访学取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科技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宁滨又多次获得走出国门看世界的机会。
  1991~1992年,宁滨以访问学者身份第一次出国,到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电子电气工程系进修学习。宁滨将此次出访描述为“开拓”之旅,相比于上大学之前当知青的“土插队”,他称这段经历为“洋插队”。在英国14个月时间里,他不仅在学术上大开眼界,了解国外大学在研究什么,大学应该怎样进行研究,学术同行们在做些什么,还结识了一批学术同行,为回国后的科学研究以及对外交流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宁滨的善于思考、勇于尝试的性格在此次访英之旅中为他带来了一些颇为意外的体验。作为中英友好奖学金资助的访问学者,通过了解英国文化委员会资助政策,他发现英国文化委员会给中国留英学生提供的资助范围较为广泛,其中一项就是支持留学生进行社会考察和访学。宁滨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他认为要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就要深入到该国乡土,和当地人多打交道。所以在制定了完善的访学和考察计划后,他提交申请,负责他的项目官员看后,非常认同并给予资助。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宁滨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从东边威尔士,到北边爱丁堡等地,几乎跑遍了整个英国,还去了北爱尔兰。留英期间,当他获悉在美国即将举办一次本专业的国际学术会议,他向组委会提交了论文并接到了邀请函,英国文化委员会也批准了他申请的资助项目。但是参加这个学术会议需要在英国自己申请赴美的签证,许多知道此事的中国留学生都认为他能得到签证的可能性很小。可宁滨认为:“只有争取,才可能有机会,没有试过,怎能轻言不可能?最坏的结果只不过是没有获得签证我再将申请到的费用退回去而已。”经过努力,宁滨成功获得了赴美签证。就是在这次国际会议上,宁滨不仅宣读了自己的科研论文,同时结识了ABB、西门子等公司的同行,后来又应邀访问了瑞典ABB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
  在访学过程中,宁滨体会到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给社会尤其是老百姓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舒适。比如说英国城乡差距非常小,现代化程度高,百姓素质普遍较高等。也感受到当时西方国家多数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不了解与轻视。强烈的对比和民族自尊感令宁滨体会到作为一名年轻中国学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002年9月,宁滨应邀来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通研究所(PATH),开始了第二次“探寻”之旅。与10年前第一次访学不同的是,这时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宁滨也已经成为学校副校长,有了10多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考察的经历.这次为期4个多月的访学,除了学术交流外,使他可以从繁忙的事务中挣脱出来,可以相对宁静地将注意力和思考集中在考察国外高等教育,特别是国际一流大学的大学管理这一方面。他在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所大学的成功是凸显了该校的特色还是一所学校的特色成就了她的成功?
  如今作为一校之长,宁滨依旧非常注重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和支持学校师生出国访学交流。经过多年发展,北京交通大学已先后与美、英、德、法、比、澳、加、荷、日、俄、韩等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大学及西门子、阿尔斯通、英特尔、思科等著名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师生出访交流日益频繁,据统计,仅2009年前10个月北京交通大学就派出321名教师、204名学生赴海外进行各类交流。宁滨认为:“国际交流非常必要,除了开拓视野,出国对于师生们来说,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文化差异中、在对比中学习优秀的文化,先进的知识。我相信,具有国际视野、多文化背景的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艺痴技良  闪耀亮剑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而一项应用型科研成果从立项到中试再到产品应用,往往需要经历反复的探索和较为漫长的等待。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确保轨道交通安全高效运行的核心设备。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究也不断面临新的挑战。30多年来,宁滨热爱自己的专业,并致力于以微机为基础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开发与研究,视其为毕生追求。
  早在1982年宁滨就开始参加第一代微机通用式机车信号的研制,在汪希时教授等一批老一代学者的带领下,宁滨聚焦国内外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前沿,全身心地投入到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宁滨和同事,为了求证一个方案、查找一个数据,常常夜以继日,孜孜以求、刻苦钻研;宁滨和他所在的团队,在铁路沿线、在车站现场、在奔驰的列车上克服种种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研究条件,反复试验,完善设备系统和性能。通常一干就是两三个月甚至半年时间。
  艺痴者技必良,书痴者文必工。微机通用式机车信号的研制如今已升级发展到第四代。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和组织者之一,宁滨从事的“八五”国家攻关项目“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在1995年的京九线阜阳试验段试验获得成功,使中国列车运行超速防护系统跻身于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之列,该项目1999年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ST型数字化通用式机车信号”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产品已在中国铁路广泛推广使用,在全路90%以上机车上安装使用。由宁滨主持的铁路“九五”重点项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研究”,被纳入铁道部信息化总体规划中,为铁路信息系统整合与信息化建设作出了贡献。参与完成的铁道部重大项目“CTCS-2列控系统研究及应用”2007年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参与完成的“高速列车成套技术与装备”项目,2008年获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作为主要研制者之一,“JT1-CZ2000型机车信号车载系统”项目获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再次传来好消息,北京交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邱宽民副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宁滨作为第二完成人的项目“复杂与高速条件下车载信号安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对累累硕果和诸多殊荣,宁滨很淡定:“要做好一个项目,取得一项成果,光有一种冲劲和钻劲不行,还要有一种恒劲,更要有一种淡泊名利、勇于牺牲的精神。付出和获得总是成正比的。此外,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一项重要的成果往往都是一个团队几代人不断努力不断积累的结晶。”
  

宁滨(前左)和学生们在一起。


品牌强校  人才为先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态势下,已是不言自明的道理。作为一校之长,宁滨对此体会更深。他说:“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人才和科技。高等学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只有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合格的创新人才。”
  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和健全有效的教学机制。这就需要掌握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一手资料。为此,2008年下半年,由宁滨带队的北京交通大学调研组走进如火如荼的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工地,走进技术人员和工人们中间,进行现场实际考察。此次考察给宁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工地的技术人员中,我们的校友、学生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发挥了他们的专长和作用;铁路工程建设许多技术问题,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去解决;铁路大规模建设、运营、管理需要人才支撑,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作为国家重点大学,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北京交通大学责无旁贷。”
  通过考察,宁滨认为,学校办好“本硕连读试点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思源班”、“国际班”等特色班,加强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和办好铁道通信信号、运输管理、机车车辆、铁道工程4个铁路特色专业的思路是非常符合时代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同时,加强所承担的动车组、通信信号新技术(CTCS-2)、运营调度系统等铁路运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也非常必要。为确保培训质量,宁滨亲自带队到西门子公司、阿尔斯通公司、法铁公司、德铁公司、日本铁路客运公司等考察学习,了解国外最新情况和最新教学内容;培训班的任课教师全部由本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担纲。
  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宁滨认为,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无论是国际合作,还是社会服务,办学的关键是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要坚持引进和培养相结合,一方面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注重青年骨干教师等后备人才的培养,继续加大力度,出台特殊政策,创造各种条件,着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很快,人们看到了这位学者校长在实施人才强校策略中的果敢和力度:2008年,学校推出北京交通大学“红果园创新人才培育计划”,确定今后一段时间大力培养100名高水平学科带头人,200名优秀青年教师骨干;同时修订完善了5个人才工作文件,落实配套政策,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08年,学校引进双跨院士1名,引进二级教授2名,三级教授4名, 遴选5人申报长江学者;引进四级岗教授、博士、博士后82名;聘请讲座教授1人,客座教授1人,兼职教授56人;2009年,作为国家“千人计划”首批人选之一的宋永端教授正式受聘于北京交通大学。
  

2009年11月,宁滨(右)在北京交通大学与法国泰雷兹公司“安行”合作项目签约仪式上。


支撑引领  齐驱并进
  近年来,作为一所与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特色型国家重点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紧紧抓住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中的发展特点,紧紧抓住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熟悉行业、了解行业的优势,依托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从战略高度研究铁路行业科技长远发展规划,着力突破信息和轨道交通、综合交通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支撑行业技术创新和发展。通过积极参与行业技术创新,北京交通大学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也为交大自身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由简水生院士领衔主抓的全光网络与现代通信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次在国际上建立了基于光路交换的四节点10Gb/s1200公里双向自愈演示系统;研制出具有领先水平的掺镱及掺铒光纤;建立了16×10Gb/s3000公里无电中继的全光长距离传输系统。发光与光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首次提出并实现了固体阴极射线发光,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首次提出并实现将主要电子加速过程与发光层分离出来的分层优化方案,亮度显著提高;制备出面积13×13cm2,分辨率2.3线/毫米的单色显示矩阵屏,该项成果应邀参加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果展;由北京交通大学主持完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JTU IPv6无线/移动路由器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IPv6无线/移动路由器还被列入2006年国家产业化项目;电动汽车充电站和电池管理等研究项目得到北京市、国家科技部长期以来的支持,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2008北京奥运会,现正在进行动力电池成组系统研究工作,并正在为上海世博会设计120辆纯电动车辆。
  在世界一流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建设中,北京交通大学共承担相关项目近40项,涉及青藏铁路诸多重要建设项目,如“青藏铁路运营综合监控中心系统”形成了完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统一监控、统一调度指挥中心系统。“青藏铁路GSM-R系统试验及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青藏线列车卫星定位技术及信息传输系统”、“青藏铁路运营模式与运输组织特殊性研究与应用”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路基新结构试验与应用”等为高原铁路建设与运营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重载技术方面,北京交通大学承担的项目“GSM-R实现机车同步操作控制系统”的应用降低了车辆和机车之间的冲动作用力,列车的安全运行得到保障,在国际上属于首创;大秦线4亿吨扩能通信信号系统改造工程,开创了国内信号系统在重载大牵引电流环境下运用的先例,推动了信号系统的技术进步。
  在铁路6次大提速、客运专线与高速铁路建设中,北京交通大学牵头完成了“提速后货车容许横向偏载标准试验”、“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测力构架标定试验台”等重大项目;学校完全自主研发的“主体化机车信号”以其高安全性与高可靠性设计满足了提速列车、高速列车及重载列车等复杂条件下的信号运用要求;学校主持的无渣轨道、地质勘测、施工侵限报警等重大科研的研究成果也陆续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中得到应用;学校派出多名教师到京沪挂职工作,为现场一线服务;2009年,学校参与了科技部、铁道部“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以及“最高试验速度400km/h高速检测列车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项目,承担经费超过1亿元……
  毋庸置疑,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主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学校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和学科特色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担负起支撑行业技术创新、引领行业进步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宁滨表示:“任何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深广的根源与坚定而长久的努力,镇定沉着、稳扎稳打,有一番功夫自然会有一番效果。北京交通大学将会把握机遇,在服务国家及行业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发展新路。我的责任和义务是:牢牢握紧接力棒,不让机遇从我的手里丢掉,与全校教职员工携起手来,乘势而上。”

(封面、题图摄影/沈岩)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