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林伯强:为中国能源算好经济账

2010年12月15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卢明辉
  林伯强,1957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州罗兹学院经济与商业管理系,曾任亚洲开发银行(ADB)主任能源经济学家,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主要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编著《现代能源经济学》、《高级能源经济学》等教科书。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Energy Economics等国内外权威核心学术刊物发表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经济研究》发表14篇。兼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能源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及多个国际组织的咨询顾问等。获得国际能源大奖ENI奖2011年度提名。
  1983年的夏秋时节,美国西部小城——圣巴巴拉市。金色的阳光、辽阔的大海、起伏的群山和美丽的葡萄园,给这个城市裹上了浓浓的自然风情。一位穿着土气的中国青年背着书包走进了这座小城。此时,中国大陆刚刚开始改革开放。20多年后,这位青年回到了中国,多了自信、健谈,但质朴厚重的乡土气息依旧。
  他叫林伯强,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专门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的能源问题,探寻能源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勤奋铸就“幸运儿”
  1957年,林伯强出生在福建省南部龙海市滨海农村。这里土地贫瘠,几百年来,沿海百姓只能出没波涛捕鱼为生。林伯强也继承了闽南人的拼劲,高中毕业后他没有放弃读书。白天干活回来,已经很累了,别人都出去纳凉了,他却挑起煤油灯,读书到很晚。20岁那年,林伯强迎来了他人生的转折——1977年高考恢复了,就像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林伯强参加了考试,没想到幸运地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而且进入了名牌大学的名牌系——厦门大学经济学系。著名经济学家、《资本论》的中文译者之一王亚南教授生前曾在此任教,后来任校长。
  1982年,林伯强本科毕业,因为成绩优秀而被保送本校读研,次年经教育部选派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深造,又幸运地成为改革开放后早期公派留学生之一。
  圣巴巴拉市位于洛杉矶和旧金山之间,历史文化悠久,圣巴巴拉分校位于该市市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林伯强在该校主修能源经济学、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经济学。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使林伯强感到,中国的经济学离世界太远了,他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如饥似渴地汲取丰富的营养。这里多元文化及艺术气息的熏陶,养成了他勤奋、执著、冷静、拼搏的个性和国际视野。留学期间,他先后兼任该校经济学系教学与研究助理、经济学讲师。
  1990年6月,林伯强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曾在美国田纳西州罗兹学院经济与商业管理系做了3年的经济学助理教授。那时,198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是他的老师、同事。他从托宾那里受到了很多启发,他常以托宾所说“相信以我们在经济学上的素养,会有助于政策的改善,也会对世界有所贡献”自勉。
  

2004年12月林伯强(左)在检查亚洲开发银行贷款的河北张和湾抽水蓄能电站。


海外归来:缘于赤子情和事业心
  在林伯强心中始终有难以割舍的故乡情节,他期待有一天在有能力的时候为这片大地出一份力。1993年,林伯强进入亚洲开发银行工作,后升任该行东中亚部能源处主任能源经济学家,主管亚行在中国的能源项目,其中主要是能源领域的对华贷款和技术援助。
  怀着对祖国深厚的感情,他为推进亚行对中国的援助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组织和实施了包括电价改革、热价改革、农村供电改革、电力体制改革、节能和资源管理等对华援助项目,先后为中国引入的技术援助和项目资金达10亿美元以上,促进了中国的能源、环境与资源利用和保护。
  在能源领域的长期实践中,林伯强注意到,中国虽然是能源大国,但能源经济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中国人均能源储备相对低,能源消费增长过快,环境污染严重,能源安全意识淡薄等等现状和问题,令他忧心忡忡。“在我们儿时用的邮票上,画着高耸入云、喷吐浓烟的烟囱,热气腾腾、铁流滚滚的熔炉,仿佛我们的国家就要建成这样子。然而,现在这些早已不是经济发达的象征了。”林伯强说。
  在亚行工作之余,林伯强总结探索能源经济与政策问题。然而,繁忙的公务使他无暇进行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发展中国能源经济学的夙愿一直无法实现,令他难以释怀。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放弃在国外的职位,回国专心于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和教育。
  2006年5月31日,林伯强辞去亚行职位,受聘母校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在学校的支持下,林伯强创办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作为能源经济学的专门教学研究机构。虽然,在国内的薪水只及他在国外的十分之一,但是这种能够报效祖国的归属感和成就感所激发的力量比高额的报酬更有意义。
  
为中国能源算好账
  能源经济学是以主流经济学为主线,结合运用其他学科,来探索人类如何面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空间并作出权衡取舍选择的一门科学。人们对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的担忧和恐惧正将能源经济学研究推到日益重要的位置。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使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在林伯强看来,中国愈强大,对能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解释就愈紧要,在这个领域进行的科学研究就更有可能成为国内经济学界的主流话题,需要中国能源经济学家作出贡献的时机已经成熟甚至迫切。因此,需要在较短时间内,为中国能源经济改革与决策提供有影响力和有建设性的建议。
  2010年3月份的一天,林伯强正在给学生上课,突然接到国家财政部打来的电话。
  化石燃料(又称化石能源,即煤、石油、天然气等)补贴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重视。在2009年匹兹堡G20(20国集团)峰会上,各国曾一致承诺逐步停止低效的、鼓励浪费的化石燃料补贴,要求各国制定落实措施和时间表,向2010年6月G20多伦多峰会报告。我国该如何应对?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向林伯强打来电话,要求技术支持和政策咨询。接到这个紧急任务后,林伯强在分析我国能源定价和补贴机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中国化石能源补贴改革的背景、无效补贴的规模以及能源补贴改革路线。报告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分析透彻,方法科学,为我国政府厘清概念、计算补贴和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建议。财政部国际司为此专函感谢林伯强“提供了质量较高、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报告。对我国妥善应对该问题,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林伯强多次承担这样的应急课题,积极参与国家能源政策的研究和建议,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肯定。目前他已完成和正在执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或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课题共16项,国际组织或能源企业横向课题15项。他眼下正在进行由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牵头,与英国碳基金合作的“低碳城市发展试点研究”。
  

2010年10月林伯强在厦门大学授课。 摄影/卢明辉


建立中国的能源经济学
  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了对能源经济的研究,但这门学科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能源经济学人才培养严重滞后,能源环境教育薄弱,能源经济的研究对能源政策贡献甚微,而这些问题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严重的能源环境问题极不相称。林伯强希望能依托厦门大学,把中国的能源经济学学科真正发展起来,名副其实地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能源问题。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困难不小:一是这个学科刚刚建立,是个全新的领域,无前例可以参照。以前中国能源经济问题通常是由工科背景的人在研究,而目前的中国能源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应由能源经济学家参与能源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二是能源经济学基本上是政策选择问题,厦大距离首都较远,这使得在厦门做政策研究时会受到地理上的局限。他在亚行原来的同事、国内知名经济学家汤敏当初就曾担心他在厦门会被“埋没”。
  困难虽然不小,但非不可行。林伯强分析,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最有活力的经济体,是世界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主战场,能源与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印度等新兴工业国家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能源经济学家大有用武之地,只要做得好,就不怕被“埋没”。
  说干就干!回国当年,林伯强就整合厦门大学经济研究、能源研究等相关学科,建立起一支力量较为雄厚、梯队合理的能源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申请开设了大陆首个能源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点,开始招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还建立了能源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林伯强告诫学生,能源经济学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特别要求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人说:“要想毕业后领高工资,请不要读这个专业。”学生平时不仅要研读大量的经济学著作,到能源企业蹲点学习也是家常便饭。因此,学生对能源行业的生产过程和各种现象有深刻的了解,写出的论文质量高。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就在《经济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了论文。第一届学生2009年毕业,在就业市场上很抢手,分别被国家统计局、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录用。
  能源经济学作为新兴学科,人才缺,教材也缺。林伯强接连出版了《中国能源问题和能源政策选择》Ⅰ与Ⅱ、《林伯强:中国能源政策思考》等专著,其中的《现代能源经济学》、《高级能源经济学》,填补了国内能源经济学教材的空白,也是目前国际上最新的能源经济学教科书。每两年1本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已成为政府、企业和学界在能源方面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林伯强紧紧抓住当前能源与经济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中心师生至今在国内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了25篇论文。六成的教师已在《经济研究》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至少1篇论文。今年就已有4篇论文(SSCI)在国际能源经济学术刊物发表。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还与多家国际能源公司、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主办或参与举办的“中国能源发展形势预测分析年会”、“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9/10》发布会”、“中国石油商贸大会”等20余场与能源经济相关的高层国际论坛,为中国争取在国际能源经济界的话语权。
  

2010年10月林伯强(前中)在厦门大学和学生们在一起。 摄影/卢明辉


担起学者的责任
  在风景秀丽的厦门五缘海湾,经常可以看见人们驾着帆船或游艇尽情游玩。厦门大学赠给林伯强的一艘私人游艇却总是停泊在那里,没见开动过,倒是他的手机一天24小时老开着,热线不断。对于公众能源意识的提高和知识普及,林伯强付出了几乎和教学科研同样的热情和精力。
  能源问题近年来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政府每出台一项政策,都要向公众作出解释,这个解释的任务往往就落到专家身上。国家发改委主持的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天然气价格改革、阶梯电价改革,林伯强都曾参与了解释。
  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能源经济相关领域的培训服务,是林伯强服务社会的另一重要形式。几年来,林伯强每年主讲各种会议和讲座50来场。
  近年来,他还注意通过媒体向公众推广能源经济。不论多忙,林伯强总是抽出时间来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或是撰写文章,就公众期待了解的某个能源政策问题发表看法。几年来,林伯强接受《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New York Times等中外媒体专访几十次,在《中国证券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China Daily等主流媒体上发表了200多篇能源经济方面的文章。林伯强的博客是一个能源经济讨论的沙龙,都是关于能源经济的博文和网友的评论,每隔几天他就会发表一篇关于能源经济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文章,相关报刊或网站纷纷转载。
  林伯强坚守学者的良知底线,坚持为全体公民、长远利益发声。他主张能源与环境的公平,批判能源在国内、国际以及代际之间的不公平现象。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现阶段的低能源价格政策造成了能源的过度消费和环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补贴了富人和外国人,消费了子孙后代的资源,扔给后代的却是巨大的环境治理包袱。他撰文指出,我们的高能耗出口产品短期看赚了小便宜,长期却是吃大亏。现在国际贸易与投资格局造成高能耗产品在低收入国家生产和污染,在高收入国家消费,实际上是高收入国家转移了排放。从传统的煤油(气)电,到新能源、清洁能源,从国内电价到国际油价,从居民用电消费到能源体制改革,从节能减排到低碳经济……在很多报纸、期刊、网站上,林伯强发出一个学者负责任的声音。
  身为大学老师,林伯强在课堂内外言传身教,向学生传播环保理念。他指导学生环保组织开展“减袋”行动和垃圾分类活动,并拿出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的活动。
  林伯强还兼任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中国煤炭法”修订课题组成员等多项社会职务。因此,林伯强的时间总是不够,“林老师完整的休息日只有春节一天,这一天他要陪父母度过,尽一份为人子的孝心。”他的研究生孔庆宝说。    (封面、题图摄影/潘万华)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