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点燃报国激情 传递成才梦想

2010年11月19日  来源:神州学人 
  

点燃报国激情  传递成才梦想——墨尔本地区专家学者“千人计划”座谈会侧记

文/于萍  吴铎
  国家“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得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参与。墨尔本作为澳洲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城市,目前已有7人入选“千人计划”,他们均为早年出国留学,现在澳高校和科研机构任职多年的教授,并在当今国际科技前沿占一席重地的科技领军人才,其中3位为澳大利亚科学院、澳工程院院士。
  蒙纳士大学教授陈晓东作为第二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于今年6月举家回国,就职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晓东此举在墨尔本广大留学人员中引起较大反响,大家对他下决心回国发展的勇气和信心表示敬佩,并关注他回国的进展情况。前不久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获悉陈晓东将返墨尔本作短暂停留,即与之联系,并组织了本次座谈交流活动。
    
  8月27日晚,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邀请墨尔本5所高校和一家企业的10位教授、科学家以及5位博士生与会座谈交流。教育组负责人郭晓娟高兴地说,“千人计划”实施以来,墨尔本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总领馆先后召开过几次座谈交流会,今天邀请各位再次相聚交流,陈晓东教授非常高兴与大家分享他回国工作的切身体验。
  座谈会上,陈晓东教授有感而发,与会专家学者积极参与,现场热烈互动。
  
点燃激情,传递梦想
  陈晓东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又获得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化工博士学位,曾先后荣任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化学工程系食品和生物工程首席科学家,现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主任。

与会者合影。


  座谈会上,陈晓东深情地说:“厦门是我祖父母生活的地方,厦门大学是他们的母校。虽然那已经是上世纪30年代的事情,但我仍对这个地方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我选择了厦门,也希望为这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陈晓东表示,作为“千人计划”入选者回国工作感到十分荣幸,虽然这次在国内工作时间不长,但在以下几方面深有感触:
  第一,深切感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的重视和期望。厦门大学对他在工作和生活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配套政策实,办事效率高。
  第二,深感国内发展空间大,机会多,只要有真才实学,在国内就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本专业领域(化学、生物及食品工程)与国内企业合作的机会更多、更顺畅。举例来说,在澳洲,学者教授们通常与企业下设的相关部门进行交涉,然后层层申报、审批,一般没有机会与企业高层人员直接对话,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效率偏低。而在国内高校与企业间的联系更加直接紧密,通过“千人计划”高起点平台,可直接与高校合作的企业高管对话,工作效率得以很大提高。
  第三,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国内高校的人力资源充沛,整体素质比较高,大部分年轻学者学生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普遍比国外高校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态度,但是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这也是他回国工作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希望能够带动国内年轻的科研人员更好、更快地成长。
  座谈交流中,大家谈到在海外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旦回国工作,普遍担心国内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过多的社会应酬等等,担心是否还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工作。
  对于这个问题,陈晓东表示,环境的适应问题因人而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总体来说,事在人为,自身要有较强的控制力,在管理工作和科研之间掌握平衡。他说,回国工作肯定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没有问题和困难反而不正常,事先做好思想准备,就容易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和妥当处置。他还以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赵东元为例说,有相当一批学者专家的很多科研成果是在国内取得的,并得到了国际认可,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供下决心回国工作的专家学者借鉴,能够顺利点燃更多海外人才的报国激情,实现他们的理想与抱负。
  在回国发展的构想上,陈晓东希望把在国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术指导、科研成果带回国,为中国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添砖加瓦,并发挥其在产学研方面的优势,把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于中国的企业,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陈晓东表示,作为“千人计划”入选者回国工作,应不局限于个人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和经验,更重要的是带回一个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并不断吸引国内外拔尖人才聚集厦门大学。目前他不断地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到厦门大学做科研访问,并推荐厦大学者出国访问。通过这种互动交流,不仅可以丰富学者们自身的阅历,还能使厦门大学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
  

2008年11月,中国驻墨尔本总领事沈伟廉与3位澳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合影,目前3人均已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从右至左为陈晓东、沈伟廉、顾敏、程一兵。


抓住机遇,施展抱负
  陈晓东的一席肺腑之言,深深感染了与会的专家学者。
  “千人计划”入选者、维多利亚大学应用信息技术中心主任、全澳华人专家学者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张彦春教授说,他目前正与中科院研究生院签约“千人计划”,有些具体问题和想法尚未确定。陈晓东的切身体验对他很有启发,从而更有信心了。张彦春希望借“千人计划”的东风,在应用信息学、电子健康等领域有所发展和创新,尽己所能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另一位“千人计划”入选者、蒙纳士大学材料工程系聂建峰教授谈到,他在与几所国内高校的联系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各级领导和老师们对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工作的热情和诚意。重庆大学是他入选“千人计划”的高校。今年7月初,该校党委书记欧可平率重庆大学海外人才招聘团访问墨尔本时,聂建峰积极协助组织了“重庆大学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信息发布会”。
  座谈交流中有一位身份特殊者,他就是复旦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赵东元。2008年,时任蒙纳士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的陈晓东聘请赵东元为蒙纳士大学工程学院的访问教授。
  赵东元深有感触地说,近几年来,国内在创新创业的软硬件环境方面发展速度极快,特别是国家大力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战略,很多海外专家学者抓住了机遇。他们在回国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同时,这也创造了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支持。
  与会座谈交流的还有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卫星定位和导航研究中心主任张克非教授、斯文本科技大学信息及通讯技术学院杨耘教授、迪肯大学信息技术系主任周万雷教授、蒙纳士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焕庭教授、蒙纳士大学化学工程系程文龙副教授,以及波音公司澳大利亚首席科学家、墨尔本技术中心主管伍东扬博士,他们是各自专业的领军人才,与国内联系紧密。大家纷纷表示,国家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在海外引起很大反响,虽然目前尚未申请“千人计划”,但作为老留学生,多年来一直心系祖国,与国内联系紧密,以多种形式为祖国作贡献。
  座谈交流中,每位与会者都简短介绍自己的留学、工作经历、专业领域,特别是与国内合作的情况。大家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引来阵阵会意的笑声。
  与会的5位博士生吴超、吴铎、刘晓、富尔江、于萍均系墨尔本高校中国学联和留学生博士沙龙的骨干。他们兴奋地说,今天有幸聆听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座谈交流,受益匪浅。虽然对于在读博士生来说,参与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似乎还很遥远,但是祖国对海外人才的重视,前辈们一呼百应的拳拳之心,都让大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吴铎作为陈晓东教授在蒙纳士大学培养的博士生之一,正酝酿随导师前往厦大工作。他表示,导师和几位“千人计划”入选教授的榜样力量,激励着自己。“千人计划”作为国家层面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不仅得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积极响应,还令海外年轻的博士生心潮澎湃、深受鼓舞。决心要加倍努力,早日完成学业,报效祖国。
    
桥梁纽带,牵线搭桥
  与会专家学者兴奋地交流着,不知不觉3个小时过去了,仍意犹未尽。
  教育组负责人郭晓娟作了总结发言,她首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拳拳之心表达感谢和敬佩之情,对陈晓东回国工作初期的可喜进展表示祝贺。她说,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人才资源。今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又进一步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坚持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做好人才“引进来”和“走出去”工作,积极引进海外人才和海外智力。
  郭晓娟指出,“千人计划”实施以来,积极推动了国家的新兴产业,提升了科研水平,带动了人才回流,特别是团队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国家人才机制的创新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今年7月底,党中央还邀请70位“千人计划”入选者相聚北戴河,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自看望并与之座谈。习近平勉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坚持报国为民的志气,在国家发展的宏图大业中找到位置、作出贡献。
  最后,郭晓娟充满激情地说,教育组永远是海外留学人才之家,教育组要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牵线搭桥,切实发挥祖国和海外留学人才之间的桥梁、纽带和窗口作用,为大家做好服务。
   (供稿/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

陈晓东教授。

张彦春教授。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