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冬游巴黎

2010年11月19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付洁
  也许春天或者秋天去巴黎是不错的选择,因为据说夏天的巴黎太热,冬天的巴黎又太冷。而我们一家因为先生的工作安排问题,别无选择地在圣诞前夕来到了这座久负盛名的“世界艺术之都”,体会了一把巴黎冬日的浪漫情怀。
  巴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据说人们曾经发现过公元前4000年人类在此生活的痕迹。
  巴黎作为见证人类绵长发展历史的古老城市之一,拥有为数众多、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和教堂。举世闻名的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最能代表现代巴黎的繁华的恐怕无物能出香榭丽舍大街之右了。
  
卢浮宫
  我们到巴黎的第一天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卢浮宫。由于我们所住的旅馆离卢浮宫很近,走路只需要半个小时,所以我们一行5人也顾不得冬日的严寒,早早出门,走到卢浮宫,顺便浏览一下沿途的街景。巴黎的12月虽然冷,但是街上还是很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阵偶尔会让人产生身在中国的错觉。或许是由于巴黎相对温暖的气候使然,即使是天空飘着零星的雪花,骑着摩托车一路呼啸而过的人可真不少,这一点和我们所居住的北欧真的大不相同——要知道在斯德哥尔摩,一进入冬季,是绝少有人骑摩托车上路的。
  卢浮宫位于“巴黎的灵魂”塞纳河右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卢浮宫始建于12世纪末,最初是一座起防御作用的城堡,经过几百年的扩建、拆除、焚毁及重建,卢浮宫最终形成了今天世人所看到的面貌,其功能也经历了由防御性城堡到王室住所,再到博物馆的变迁。卢浮宫最初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是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当时展出了500余件艺术品。1981年,法国政府开始对卢浮宫进行大规模的修整,并聘请了著名的美国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了位于卢浮宫中央广场“拿破仑厅”上的透明金字塔建筑作为卢浮宫的入口。整修后的卢浮宫于1989年重新开放,其展览区域划分为德农馆、苏利馆和黎塞留馆。
  估计我们到卢浮宫的时候,正是参观的高峰时期,远远地望过去,著名的玻璃金字塔门前排着长龙。我们一行正排着队东张西望,入口处的工作人员向我们招手,示意我们过去,因为他满嘴法语、一脸严肃,我还以为我这“个大头虾”站错了队或者干了点别的什么不合法国规矩的事,心里很忐忑地走过去问究竟,才知道工作人员看我们带着孩子,叫我们直接进去,还特意帮我们推着门,方便婴儿车进去。一直以为法国人傲慢无理,没有同情心,这样的善举真是出乎意料,还让我小小地感动了一下。进到玻璃金字塔里面,有一个旋转楼梯供游人下到拿破仑厅里,在那里游人可以买门票,也可以拿到各种语言的免费的展区示意图。我们很高兴在那里找到了中文的示意图,在远离中国万里的异国他乡看到自己从小就熟悉的文字,感觉真好。

卢浮宫的入口处。


  卢浮宫的展品非常多,据说它的镇馆之宝被戏称为“三个女人,一块石头”。这“三个女人”是指古希腊雕塑“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和“《蒙娜丽莎》”,“一块石头”是指《汉谟拉比法典》。
  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又称“胜利女神之翼”,完成于公元前190年左右的古希腊萨莫色雷斯岛,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塑之一,也是卢浮宫众多展品中我的最爱。进入德农馆,沿楼梯向上,这座立在一座船形物上的气势磅礴的《胜利女神》一下子映入我的眼帘、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雕像已经残缺了,但是雕像流畅的线条、翻飞的裙裾、向上伸展着的强有力的翅膀都让人心里感到一种震撼,让人忍不住看了又看,用相机拍了又拍。
  “三个女人”中的第二个是断臂《维纳斯》。这座白色大理石雕塑也称“米洛的维纳斯”,高203厘米,由两块大理石拼接而成,两块大理石连接处非常巧妙,在身躯裸露部分与裹巾的相邻处,所以非常不起眼。据说这座象征着爱与美的《维纳斯》雕像被发现时的双臂还是完整的,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可是当时英法双方的激烈抢夺摧毁了雕像的双臂,使她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其实我觉得那座雕像没有双臂也很好,因为雕像所表现的维纳斯气质温婉柔顺,残缺的手臂让她更让人爱怜。
  另外“一个女人”就是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这幅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画作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样,被审查、研究、演绎或是恶搞。卢浮宫非常推崇这幅画,到处都可以看见这幅画的翻拍照片,照片下方一定有个箭头告诉游人往哪个方向走就可以看到这幅传世名作。可惜的是这幅画本身并不大(长77厘米,宽53厘米),它的拥有者卢浮宫还特意将它单独悬挂在一面小墙上,再用绳子把它和游人远远地隔开,加上画作周围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参观的人,我伸长了脖子也只能看个轮廓,想看清画像的细节根本就不可能。只好远远地瞄了几眼,匆匆地拍了一张模模糊糊的照片(因为画像用带玻璃的相框裱起来了,用闪光灯就反光,不用闪光灯就看不清,总之怎么拍都不清楚)。这幅画像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用绳子或别的什么东西围起来隔绝游人的展品,可见它的地位之重要。也许是因为她太有名了,参观的人过多,卢浮宫才不得不这样做,因为好东西都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后来我只好翻拍了挂在墙上给游人指方向的《蒙娜丽莎》的照片。回家一看,效果居然出奇地好,家里人就取笑说还不如假装这个赝品是我所拍到的真迹,这样讲出来才不会给别人笑话。我也觉得在卢浮宫拍《蒙娜丽莎》才真的是个笑话,因为根本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卢浮宫的镇馆之宝“一块石头”是《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约公元前1790年颁布。该法典雕刻在一根黑色石柱上,据说保存得非常完好。我这个学法律出身的人去参观之前就一心想见识一下这部古代的法典,可惜找来找去最终也没有找到,成了参观卢浮宫的又一个小小的遗憾。
  其实卢浮宫的收藏非常之多,关于所谓的“镇馆之宝”也是见仁见智。我个人认为上面所提到的“三个女人”确实非常好(因为我没有亲眼见识到那“一块石头”,所以无从评述),让人领略到了艺术的魅力,但其实我觉得卢浮宫所展出的油画、壁画和挂毯也非常精美。明丽的色彩、柔和流畅的线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人一种奇异的感觉,仿佛是画上、毯上的人物、动物都活生生地出现在人们面前,甚至如同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感觉到了他们的呼吸。
  卢浮宫收藏了来自于世界各地,包括雕塑、绘画、美术工艺及古代东方、古代埃及和古希腊罗马7个类别的40余万件艺术珍品。虽然它所展出的未必是全部的收藏,但是展品之多、之精美,也足以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了。我们进卢浮宫的时候,巴黎冬日的阳光正好,游览完毕出来的时候却已经华灯初上、天色黯淡了。
  
巴黎圣母院
  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一部《巴黎圣母院》使得这座天主教堂名扬天下。而实际上即使不是这本小说的作用,巴黎圣母院的名气也足够大了,因为它是如此的美。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西堤岛上,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其建筑风格为哥特式。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直到1345年才全部完工。哥特式建筑以其尖形拱门、肋状拱顶、飞扶壁和花窗玻璃为主要特点。巴黎圣母院作为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完美地体现了哥特式建筑的高耸削瘦、庄严神秘的风格。从圣母院的正面看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称的两座钟楼,十分朴素但是非常雄伟庄严。仔细看,圣母院的正面入口处四周布满了层层雕像,一层接着一层,层层往内推进,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吸引力,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进去一探究竟。同时大门上还雕刻着精美人像,描述着《圣经》中的故事。而在圣母院的左右两侧都各有一个侧门,左侧门上雕刻描述的是圣母玛利亚的故事,右侧门上描述的是圣安娜的故事。
  我们参观圣母院的时候正是黄昏时分,因为是圣诞节前夕,圣母院正门前的广场上立着一棵硕大的挂满了彩灯和彩球的圣诞树,给寒冷的冬季平添了几分暖意。虽然是冬天,但圣母院的游人非常多:广场上有很多人在喂成群的鸽子,大门那里人们排着长队等着进去参观——圣母院常年对外开放,人们可以免费进去听唱圣歌或者小憩片刻。游人虽然非常多,但是大家都井然有序,安静地依次进入圣母院。走进圣母院内,可见左右两侧都安放着成排的烛台,蜡烛的柔和的光造就了圣母院内的祥和而温馨的氛围,使得从寒冷的户外进来的游客倍感温暖。但是烛台的下方明码实价地标着“1欧”或者“2欧”的字样,也就是说游客可以花钱在这里点上一支蜡烛为自己或者为他人祈福。圣母院大厅的正中是个很大的祭坛,祭坛后方放置着3座雕像,左右两侧各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两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中间的“圣母哀子像”上,中间的雕像为耶稣横卧于圣母膝上,圣母的头微微下垂,神情十分哀伤。这座“圣母哀子像”将一位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内心的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觉非常悲伤。祭坛很大,据介绍说1500人可以同时坐在上面。站在祭坛侧面向上看,可见一面硕大的圆形“玫瑰窗”。窗玻璃以红、蓝两种颜色为主(据说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拼嵌出巨大的宗教人物形象。
  总体说来,圣母院内部很朴素,除了红蓝两色的玫瑰窗和起支撑作用的“束柱”(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可以视为装饰品外,几乎没有其他装饰了。但特别的是圣母院里陈列着一架共有6000根音管的大管风琴。音色浑厚响亮,很适合演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不知道圣母院里曾经举行过许多重大的典礼会不会与这架管风琴有关,反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拿破仑的加冕仪式、戴高乐的葬礼等重大事件都曾发生在这里。
  到了圣母院,必定要参观的是位于圣母院南北两侧的钟楼。圣母院第三层是一条有着许多美丽的百色雕花栏杆的走廊,这条走廊将两座钟楼相连。这两座巨型钟楼高达69米,从钟楼外可以俯瞰塞纳河里悠闲的游船。钟楼外廊壁上耸立着各种怪兽雕像,有的像鹰,有的像狼,有的象人和兽的混合体,或尊坐于屋顶之上或托腮依着回廊的转角立着俯瞰巴黎。这样的雕像给人很奇异的感觉。这些怪兽名为“滴水兽嘴”,是建筑输水管道喷口终端的一种雕饰,曾经非常流行。当时我们看到这些怪兽时只是觉得很奇妙,猜测可能是用来避邪的。站在钟楼上俯瞰,可见附近的塞纳河在悄悄流淌,远处的阳光下闪闪烁烁的是夜幕下的埃菲尔铁塔。比起在低处观望,景色自然大不相同。
  
香榭丽舍大街
  著名的香榭丽舍大街位于巴黎西北部的第八区,被誉为巴黎最美丽的街道。从屹立在戴高乐广场中心的凯旋门开始,向东而行,经过无数家品牌店后,可以看见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和广场旁边巨大的摩天轮——这条街由东向西延伸1800多米,连接着协和广场和戴高乐广场。大街的东半部分是700米长的林荫大道,是闹市中不可多得的一块清幽之处。西段长1100米,原是贵族住宅区,后来资产阶级兴起,逐渐发展成为向国内外富翁开放的商业区。有人说香街是巴黎之魂,我认为确切地说应该叫“现代巴黎的商业之心”,因为它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最能代表巴黎的现代和繁华。

香榭丽舍大街。


  我的一个朋友在游览过香榭丽舍大街后用了两个字来概括这条著名的街道:奢靡。我不知道他的所谓奢靡是指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都是品牌店,还是街边树上满树的彩灯给了他这种感觉。对于我这样的名牌白痴来说,逛街购物是假,凑热闹是真。不过著名的香街果真没让我失望,末了,我只能说我真的爱上了它。
  我们去了两次香街,一次是在晚上一次是在白天,因此领略到了香街的两种不同风情。晚上的香街流光溢彩,街道两旁的树上挂满了闪烁的灯,和街灯交相辉映的是两边品牌店里的或白或黄的灯光。冬夜里的香街温暖而喧闹,街上行人熙熙攘攘,店铺里热闹非凡,仿佛有点中国过新年时逛庙会的感觉,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样的热闹里舍不得离开。第二次去香街的时候是白天,冬日的阳光正好。我们穿过协和广场,随着人流经过一家家店铺,玩得很高兴。相比起街道西端林立的品牌店,东半部分的一些小店面仿佛是临时店面一样,因为都比较简单,所出售的商品也比较杂,从明火烤鱼到丝制围巾,甚至还有动物表演,真是种类繁多。但是我们很高兴这样的店铺的存在,因为这样,我们可以尝到地道的巴黎小吃,也可以像普通巴黎人一样站在路边咖啡店门口的酒精炉子边烤烤火,或者坐着圣诞老人的雪橇围着戴高乐将军的雕像转一圈。总之这样的逛街方式让我更加享受:吃喝玩乐一条龙,何乐而不为?
  在巴黎人心中,香榭丽舍大街可不仅仅是一条商业街。每年7月14日,香榭丽舍大街都会举行盛大的阅兵式。而且这条街道也是传统环法自行车大赛最后一个赛段的终点。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它还会成为步行街,人们会聚集到街上庆祝新年。可惜,在短短的5天里,我们游览了两次香街,这样的盛事可是一次也没赶上。想必,那是非常热闹或者浪漫的吧。     (摄影/蒙梓)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