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唐子来:展示未来之城

2010年10月14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本刊记者 段风华

 

求解世界难题
  100多年前,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其名著《双城记》中对于现实社会曾有如下形象的表述:“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但却走向相反的方向……”
  思想的深邃总会历经时代的打磨而愈显其历久弥新的价值,并带给无数后来人如同寓言般的启示。今天,类似的二律悖反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会不期而遇,城市的发展便是其中之一。
  “城市既有序又无序,寄生在其中的有美丽也有丑陋,有美德也有罪恶。城市呈现出人类最好和最坏的一面。”这是联合国人居署《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中的一段,城市双刃剑的效应在当代显现得淋漓尽致。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之一,城市汇聚了众多的文明成果,让人们享受到诸多的便利。我们无法否认,人类已经迈入城市化时代,城市化在全球范围高歌猛进。与此同时,城市的弊端却让人深受其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等诸多城市病……不一而足。
  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方,中国在申请承办世博会的时候,选定的主题却是“城市”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但上海旗帜鲜明地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如何让国际社会认同这一理念,是当初的申办团队要面对的一大挑战。
  有人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并且还要自己去求解。
  但挑战的乐趣恰恰也在于这个求解的过程。作为申办世博会的规划设计陈述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唐子来教授对此有自己的理解:“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盛会,历届世博会的主题都涉及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时代议题。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经超过50%,人类从此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化对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城市如何成为人类生活的美好家园无疑是既充满机遇又富有挑战的时代议题。”
  
迎接申博大战
  2002年初,唐子来接到一项特殊任务。1月,上海市申博办希望唐子来出任规划设计方案的陈述人,任务就是向国际展览局考察团介绍上海世博会规划设计方面的内容,并接受当场提问。此时,距离3月末的陈述、答辩只有2个月的时间。按照世博会的申办规程,2002年3月23~26日,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将来上海实地考察。这也是截至12月3日最终投票决定2010年世博会举办城市之前最重要的一次活动。
  作为一个规划师,世博会是难得的一个机遇,但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唐子对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考虑再三之后,他临危受命,并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准备工作中。
  大量的材料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陈述必须用英语进行。但这对于唐子来来说并不是一个瓶颈,多年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他早已经习惯了英语的表述习惯和思维方式。“在这方面,可以说我们在国外留学和工作的背景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如果我们在准备材料的时候完全根据中文材料翻译过来,一些语言规范和表达习惯势必会影响评委的理解和评判,肯定达不到最佳的陈述效果。”
  在完全吃透相关材料的前提下,唐子来干脆直接用英语撰写陈述词。并且在正式陈述之前短短2个月内,他9易其稿,参与了7次模拟陈述,申博团队先后拟出200多个问题应对。
  为了确保陈述答辩效果,唐子来和专家团队的成员在无数细节上反复推敲。有时候甚至为了一个词,他们也会反复讨论。比方urban renewal(城市更新)和urban regeneration(城市再生)有什么差别,唐子来就曾多次与英语专家一起反复斟酌,只为比较两者之间的细微差别。
  2002年3月24日,陈述答辩开始了。陈述25分钟,回答问题50分钟。内容涉及世博会选址、园区规划、交通组织以及后续利用等方方面面。代表上海的多位陈述人一一介绍上海申博的准备和规划,并接受提问。轮到唐子来陈述时,出现在评委们面前的他不同于其他陈述人的着装,他没有选择西服,而是深色高领羊毛衫配上西装。对此,唐子来有他自己的理由:“申博固然激烈,但毕竟不是政治活动,陈述人应当展示申办城市年轻、有活力,适度的轻松随意更易博得‘感情分’;其次,考察团成员连日跋涉,难免感到疲惫,如果看到9个穿着黑色正装的人连续演讲,再好的内容也会打折扣。”
  唐子来和其他陈述人精彩的演讲博得了国际展览局考察团 “三个非常”的高度评价:“非常全面、非常专业、非常成功”。
  

唐子来(站立者)与马德里政府工作人员会谈。


从“陈述人”到“总策划师”
  “陈述人”只是唐子来参与申博的第一项工作。此后半年多时间,他又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申博相关工作当中,并先后参与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的编写,主持了“世界博览会的国际比较和经验借鉴”、“世博园区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系统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随着上海“申博”成功,上海市的工作重点转向“办博”,唐子来接到了世博局领导的“邀请”——希望唐子来为“城市最佳实践区”提出策划方案。
  这次的任务显然要比陈述人的任务艰巨、复杂得多。策划城市最佳实践区这项工作远非一个传统规划师的职责范围,它更像是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导演”,必须调动诸多因素去完成作品。因此,不仅要求规划师具备极高的“综合协调能力”,还需要具备极高的专业水准,甚至是超前的意识。这对唐子来来说,无疑也是一种历练和挑战。
  当时“城市最佳实践区”只是一个概念,如何策展和如何规划“实践区”是个悬而未决的未知数。尽管先后有多家单位提供了相关方案,但一直不能令人满意。
  唐子来迎难而上,带领同济团队开始日夜奋战。突破口究竟该选在哪里?突然有一天,童年弄堂街区的生活经历,像是用神来之笔给唐子来带来了灵感。最佳实践区所在区域,原先都是一片旧厂房,如果把它变成人们愿意在此休息、交流的人性化街区,内容则是来自全球各地区的“理想城市模板”。这样一个地方,是不是对后工业时代的城市生活有启示意义呢?
  这个策划思路不仅得到领导的肯定,也得到参展各方的积极响应。
  2007年5月,唐子来正式受聘成为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总策划师。2个月以后,他的团队完成了《城市最佳实践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草案)》,形成了案例招展和建设招标完整的规划依据。
  唐子来说:“同济团队的介入时间并不算早,2006年9月才正式参与,但逐渐形成全方位的影响。
  城市最佳实践区使城市首次能够直接参与世博会,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将成为展示、交流和推广城市最佳实践的全球平台,对世界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产生积极影响;城市最佳实践区是世博园区中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集中示范基地,将成为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街区改造范例。”
  遵循这些原则,唐子来和他的团队在最短的时间里形成了遴选标准和遴选规程的建议方案,递交国际遴选委员会,得到了国际遴选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并再次给予唐子来及其团队三个“非常”的评价:“非常精彩、非常严谨、非常科学”。后来的遴选过程基本按照这一标准和规程来进行。
  


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
  世博会开幕以来,浦西的城市最佳实践区经历了从冷到渐热的一个过程。但唐子来对于这片自己投入心血的区域却一直很有信心。唐子来说:“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城市最佳实践案例的‘展区’,其本身也应当成为体现城市最佳实践精神的一个‘展品’。但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参展的案例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公认性、创新性和示范性,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加以展示,体现出作为城市实践代表性案例美妙、独特的一面。这里就是放飞梦想又实现梦想的地方。”
  城市最佳实践区主要有4个展示领域:宜居家园(尊重市民)、可持续的城市化(尊重自然)、历史遗产保护和利用(尊重历史)、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尊重科技)。在世博园最佳实践区,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案例交相辉映,和谐而又自然。来自浙江宁波的滕头村本身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案例,马德里的神奇“竹屋”完全颠覆了社会住宅的传统形象;德国的“汉堡之家”红砖房的外表就像刚拉开的“抽屉”随便叠加在一起,产生的神奇效果就不需要任何空调或取暖设备;能通过透明的水幕外墙为整幢建筑提供能源的法国阿尔萨斯双层水幕太阳墙……法国玫瑰园、丹麦奥登塞的自行车道、沙特麦加恢弘的“帐篷城”……在这里,来自全球五大洲的案例形象直观地模拟城市生活、工作、休闲、交通等功能的综合街区,每栋小楼、每条街道、每个细节都是展品。灯光、自行车道、遮阳系统、花园都代表着一种未来可能的生活形态。漫步在这个街区,人们能如此深切地提前领略未来城市的美好生活方式,感知城市未来发展的理念。
  城市最佳实践区参展案例的展示方式最初主要分“实物建造”和“展馆展示”两大类。为了容纳更多的优秀案例,经国际遴选委员会一致同意,世博会组织者后来增设了第三种展示方式,对于不适合实物建设和展馆展示的案例,采取报告、研讨、表演、活动等方式予以短期展示,从而让更多的优秀自荐案例能够参与到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示中来。
  在前期“案头”工作的准备过程中,唐子来曾经一度担心:策划方案虽好,如果各个城市的参展积极性不高怎么办?庆幸地是,这个担心是多余的。
  最终确认参展的14个建造案例包含城市建成环境的各种元素,整合成为一个模拟街区。最终确认参展的33个展馆案例五彩纷呈,地域代表性非常广泛。
  案例遴选结束以后,唐子来和他的团队随即转入实施阶段的具体工作,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参展服务、设计协调和建设推进。对于唐子来和他的团队来说,进入这一阶段以后,才是真正挑战的开始,尤其是14个建造案例的布展工作。
  由于这些案例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作为设计协调的一项重要内容,需要逐一进行全面沟通。其中,“适应性设计修改”遵循“基于原型、高于原型”的原则,就涉及5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气候适应性、形态适应性、技术适应性、规范适应性和功能适应性。设计修改要满足三方面的功能要求,一是保持案例原型的基本功能特征,二是适应世博会期间的展示功能要求(如超大规模的参观者、有些技术节点需要开放式展示),三是兼顾世博会以后的持续使用功能。为此,国外的原设计师与中国的建筑设计机构合作,共同完成案例建筑的施工图。工作量和压力之大,可想而见。
  “未来的城市,必须是生活的城市。”但现实中,理想常常要直面现实的考验,在可预见的将来,当“生活的城市”成为大家的向往,尝试和争议也会如影随形。规划师要将超前的设计理念传递给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住者,也决非易事。但让唐子来感到欣慰的是,从规划到执行,居然一点没打折扣:“从概念的提出,到规划的设计以及最后的建设,都能够完完整整地实施,并以理想的效果呈现出来,我认为这是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最好的演绎。在规划设计时,哪里要划掉一笔,哪里要添上一笔,都是按我们设计团队的意愿来执行的。在施工时,更是严格按规划来建造,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是多大名气的大师,都没有例外。”

 

缘定“世博”
  当唐子来在国外的很多同学、同行看见他在各种媒体上频频露脸时,有时也会在电话里或是电子邮件里说他赶上了好机会。
  对于做规划的唐子来来说,世博会这个舞台的确很诱人。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这一次的光荣绽放,他已经历练了几十年。1977年,高考恢复了。无数人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唐子来就是其中之一。填报大学志愿时,他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毕业分配不要去农村就成。那个时候,能在城市里有一份稳定工作是无数青年人的梦想。“城市规划”专业引起了唐子来的注意。他想:既然是“城市规划”,想来不必去农村,挺好!
  就这样,唐子来“误打误撞”地迈进了城市规划的大门。除了考虑就业,选择这个专业多少还有一些性格上的原因。唐子来说:“我向来很钦佩一种高瞻远瞩、指点江山的气度,而做一个城市规划师,某种程度上很接近这种状态。”
  事实证明唐子来进对了门,他具备诸多“规划师”的特质:语言表达能力强、思路清晰又不乏激情、想象力丰富。
  本科毕业,他选择了攻读研究生,师从我国城市规划教育创始人金经昌教授。后来,他赴英国利物浦大学这个世界城市规划教育的发祥地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无疑又更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竞争力。
  博士毕业他在新加坡工作,这里良好的秩序感在规划界有“经典教科书”之美誉。但1996年,唐子来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回国。在他看来,新加坡虽好,但客观上留给规划师的空间已经不大。相比之下,正处于上升期的中国,对于每一个有抱负的规划师都是巨大“诱惑”。只是他没想到几年之后他能有机会和“世博会”再续前缘。
  早在1985年,时任上海市领导的汪道涵接受日本友人建议,开始考虑上海举办世博会的可行性,相关的预研课题,正是由唐子来所在的教研室承担的。那时作为青年教师的他,已经被“世博”深深吸引。在英国期间,唐子来重点研究城市再生,在国际学界顶尖杂志发表论文,渐渐成为实力不俗的“少壮派”。
  今天,这段跨世纪的世博情缘终于画上一个圆满的圆。 (封面、题图摄影/高海涛)

  唐子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
1957年出生,1978、1984年分别获得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91~1995年赴英国留学,1995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1995~1996年在新加坡裕廊工业园管理局任规划师。1996年回国到同济大学任教,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规划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规划国际比较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政策分析和评价、城市开发和规划控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50余篇论文,主编和参编10余部专业著作。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