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0年第1期 > 正文

捷葡法三国采访手记

2010年01月14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本刊记者  徐妍  王芳
  2009年初秋,欧洲大陆丝丝秋意中仍有夏天的热情和奔放。9月1~12日,在中国驻捷克、葡萄牙和法国等国使馆教育处组的支持下,本刊采访调研团赴欧洲三国,在捷克布拉格、奥洛莫乌茨,葡萄牙里斯本,法国马赛、巴黎等地分别召开了海外学生学者座谈会,采访了中国优秀自费留学生和海外高层次学者。海外学子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浓郁炽热的爱国情怀让人难以忘怀。
    


留捷学人:传承团结互助
  近年来,神州学人编辑部搭建海外留学人员社团平台,在为他们提供咨询和服务的同时,也加强了同他们的联系。作为编辑,时常和他们邮件或在线联系,当此次欧洲之行,我们接触到一个又一个中国学生学者团体,见到了一位又一位充满热情又极富责任感的社团组织的骨干时,他们热情洋溢的笑脸、乐观积极的精神状态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他们团结互助的故事也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中国驻捷克使馆教育组张振康一秘在介绍捷克留学人员的特点时说:“捷克留学生的情况比较特殊,因其地理位置、外语语种等原因,数量一直不多。国家公派生近几年才开始多起来。留学生以单位公派和自费生为主体,他们大都是学生组织骨干,工作积极到位。”
  近年来,来捷克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捷克的优势学科,诸如建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化学与材料技术、生物化学、高分子材料等理工专业,文学、法律、哲学、国际政治等社会科学专业也涌现出一些优秀人才。来自托马斯拔佳大学的程起林、南波西米亚大学的尤少军和查理大学的胡丽燕,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为此,他们所在的学校和专业导师希望有更多的中国留学生来学习,也希望和中国更多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
  “总的来说,捷克留学生人数不多,但凝聚力强,大家彼此之间感情深厚,团结互助精神代代传承。”张振康总结留捷学人特点时如是说。
  捷克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会长戴波,是布拉格中华国际学校的校长,利用业余时间,在《捷华通讯》开设教育专栏,介绍捷克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活动情况,并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加强了留学生与当地华人华侨之间的联系。
  目前,留学生活动成为中捷两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年来,中国留学生在捷克的查理大学、捷克技术大学、帕拉茨基大学和托马斯拔佳大学等学校的国家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动中进行了10余次的展示,有民族服装、中华文化、中华烹饪、图片展等,让各国留学生了解中国的现状,客观全面地看待中国。
  自费到托马斯拔佳大学攻读鞋制品设计专业博士学位的山东姑娘杨璐铭,性情活泼,她说,虽然所在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不多,但大家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学校传统的“地球村”活动,大家都积极参与,布置展台,推介中华文化。和各个国家的留学生交流的同时也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展示。除此之外,她还提出创意,每周三在宿舍楼的楼道里组织国际美食(International Dinner)的活动,分享各国美味的同时,交流各国的饮食文化等。

 

驻捷克使馆举行2008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仪式。  供图/驻捷克使馆教育组


  留捷学人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始终站在祖国的立场上,利用一切机会,向各国学生介绍中国的发展状况,澄清他们对中国的误解。
  来自西南师范大学的彭燕和刘胜林两位老师,目前在帕拉茨基大学攻读特殊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刘胜林说,特殊教育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指标之一,项目研究的过程,也是在学习欧洲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同时也是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教育发展状况的机会。
  彭燕也认为,坚定的爱国心是支持留学生活的基础。在捷克,尽自己的努力向捷克人和其他各国友人介绍中国,以此来增进互相的了解和友谊。
  捷克经济大学在读硕士生刘洁磊,13岁就随父母由浙江来到捷克。他说,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认识到:祖国对我来说很重要,我代表着中国。因此在平时的言行处事中都很小心谨慎。近两年来,他还利用暑假,组织要好的捷克同学去中国看看,让他们了解中国,感受真实的中国是有发展也有不足的。“我真正感受到爱国不是一种需要,而是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刘洁磊动情地说。
  自费到托马斯拔佳大学留学的北京小伙子胡滨,据说刚来捷克第一天去外事警察局报到备案时,遇见一些情况,当时他就铿锵有力义正言辞地向在场人员说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也让和他同去的学校国际处的老师感到震惊,这事在留捷学人中传为佳话。
  在中捷两国的文化交流中,不仅有留学生积极参与,在捷克的汉语教师们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从到捷克的第一任汉语教师北京语言大学的刘学敏开始,到现在的帕拉茨基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徐伟珠和在查理大学任教的党春直老师,她们为中捷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她们用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行动,诠释着汉语教师也是中华文化传播使者的深刻内涵。
  在留捷学人中,徐伟珠老师是个“捷克通”,大家只要有问题,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通常也在第一时间拨通她的电话。经张振康介绍才得知,她曾在捷克留学5年,后一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捷克语专家。“自从2008年4月她到任之后,徐伟珠老师帮助我们很多人解决了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难题,小到询问购物中的一个物品名称,大到带我们去捷克医院看病,咨询我们的专业问题等。”彭燕如是说。
  “张振康老师更像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他改变了我印象中外交官高高在上的形象,他经常给我们打电话发短信发邮件,提醒我们注意安全,邀请我们到使馆参加各种活动,给予我们生活和学习很多帮助,让我们时常体会到来自祖国母亲的温暖。”刘胜林和诸多留捷学人异口同声地说。
  留捷学人感情深厚、团结互助正是在这些日积月累的细节中成就的,他们也将这种氛围和精神不断传承,感染着更多的留捷学人。


留葡学人: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神州学人》近年来有关葡萄牙留学生情况的报道,大都来自中国驻葡萄牙使馆教育组。此行我们在里斯本一下飞机,就见到了教育组刚柔有致、和蔼可亲的张士霞老师。
  2004年,张士霞到任教育组,由于留葡学人分布地域较广,5年多来,她坐火车几乎走遍了葡萄牙有中国留学生的城市和大学,她熟悉每一个留葡学人的情况,和留葡学人结下了深厚感情,有留学生亲切地称她为“张妈妈”。
  葡萄牙位于欧洲南部,目前,在葡中国留学生有近200人,主要为国家公派生、校际交流生、中葡两国政府互换奖学金生以及自费留学生。他们大都分布在里斯本、波尔图、阿威罗、科英布拉、布拉加等几个城市,所学专业以理工科为主,涉及到材料加工、生物工程、岩土工程、农业土壤改良、地球物理、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新能源与环境、数学、法学、葡萄牙语言与文化等学科。多数自费留学生获得了葡萄牙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资助。
  葡萄牙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李利东介绍说,联谊会自成立以来,在教育组的指导和帮助下,一直致力于把全葡萄牙的中国留学生团结起来,并逐渐形成了合理、完善的组织机制。各地留学生踏实学习、和睦相处,形成了爱国、向上、勤奋、团结的整体风格。

 

留葡学子参观“中国万花筒”图片展后合影。  供图/驻葡萄牙使馆教育组


  在葡多年的前任联谊会主席陈玉新深有感触地说,留葡学人尽管人数不多,但相互之间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交流,都能安心于学习和工作,心系祖国,团结向上,显示了较好的整体修养和素质。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各地联谊会都会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
  每逢国内发生重大事件,留葡学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支持祖国人民,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2008年,我国南方遭遇了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留葡学子立即行动起来,伸出援助之手,为灾区人民捐款,并用书信等方式表达关爱。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当有损害国家利益和荣誉的情况出现时,留葡学人也都挺身而出,立场坚定地维护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坚决捍卫祖国的尊严。
  多年来,留葡学人积极参与由我国教育部等部门主办的各项学术活动。2005年,阿威罗大学的博士扶志获得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从2005年至今,有19人获得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先后回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如参加国际会议,到高校作学术交流,与同行进行学术探讨,共享科研资源。通过“春晖计划”这个平台,一些有志于与国内科研同行合作、参加祖国建设事业的优秀留学人员得以实现合作目的,用知识和才华报效祖国。
  “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设立以来,留葡学子十分关注并积极参与此项活动。2006年,阿威罗大学吴爱英博士等人的参赛项目“集成电路用高性能电子薄膜”获得首届大赛的优秀奖。2008年,里斯本新大学化学和生物技术研究院陈振佳博士的参赛项目“细菌虫漆酶的生物技术”获得第三届大赛的一等奖,目前,他正在积极寻求投资方,希望能尽快将技术转化成生产力,为祖国造福。
  近年来,留葡学人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代表,他们中的许多人学成后先后回国工作或发展,不仅在各行各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且促进了中葡两国及两国高校之间在科技教育等领域内的合作与交流。
  早年留学葡萄牙的库万军博士,回国后创办了深圳华夏磁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致力于磁性薄膜半导体集成的国产化及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现已实现年产值上亿元。在葡萄牙做过访问学者的马荣才博士,回国先后任教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现任北京市农业局副局长;叶桃红、盛昌栋在葡萄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先后回到了中国科技大学和东南大学任教;余闲斌、谢强先后回到了昆明理工大学和重庆大学工作;陆百川经过7年博士研究生学习以及博士后工作,现已回重庆交通大学任教;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曹江伟于2009年10月回兰州大学任教。
  陈凤珍博士积极推进中葡两国在新能源与环境、清洁发展机制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在她的努力下,中国驻葡萄牙使馆科技组与“葡萄牙碳基金”建立关系,相互交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谢强博士积极促成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和重庆大学之间的科技教育合作;陆百川博士先后促成里斯本高等理工学院与南通大学、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有关教育和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留法学人:为国服务未有穷期
  入境法国,我们第一站到了马赛。
  全法中国学联南部地区副主席、马赛地区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周兴接待了我们,他向我们介绍了法国南部学联的情况。全法学联在法国南部18个城市有分学联,是学联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
  周兴来法已经7年,他说,马赛学联作为使领馆、教育处的好助手好帮手,注重发挥在留法学者、华人华侨等之间的纽带作用。在诸多中法教育科技文化及民间交流活动中,协助使领馆、教育处以及当地各种华人社团组织,做好工作,充分发挥留学生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的作用。
  马赛学联自成立以来,就十分注重队伍建设。每个学联骨干,都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在具体事务中独挡一面。除了老留学生传帮带,留学生还把参与学联活动作为走入社会之前的锻炼机会,丰富自己。
  学联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并举办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初到马赛的留学生结交更多朋友,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留学生活。学联常用电话在他们之间口口相传。
  2002年来马赛留学,辗转爱上葡萄酒,现在法国马赛二大攻读品酒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肖富文说,由于中国留学生生活在马赛的各个角落,因此每逢有人遭遇困境就打学联电话,不出10分钟,就会有附近的学联成员到达现场,帮助他们。
  马赛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的宣传部长刘启星,2008年由同济大学公派到马赛高等商学院学习。一次偶然机会,她参加了学联组织的郊游活动,就这样她开始参与学联活动,并很快成为学联骨干。她这样描述对学联的感情:加入学联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在异国他乡,学联给我一种归属感,一种无论再忙再累,但融入其中就精神焕发的感觉,学联已经是留学生活的一部分了。
  近年来,为学成准备回国的留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咨询和实习机会,成为马赛学联的工作重点之一。2006年,留法学子在常州建立创业实习基地;2009年,组织博士论坛,马赛地区27个博士参加;与国内地方的合作,主要是和常州、贵州等地,每年推荐优秀学子回国工作,直接到基层任职。
  周兴说,国家强盛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的心愿,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留学生愿意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学联也愿意为更多的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和回国工作牵线搭桥。

 

2009年9月30日晚,留法学子在埃菲尔铁塔前,祝贺祖国母亲60华诞。


  对于中国学联,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大家的出发点都是服务,目的是为了在海外更好地团结合作,更出色地维护中国的利益和形象,为留学人员和祖国联系提供更多方便,为留学人员在外生活、学习提供更有效的服务。
  在巴黎,我们见到了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朱小玉公参,提起留法学人为国服务她滔滔不绝。她说,目前在法国的中国留学人员近3万人,留法学人中不乏学术上的佼佼者,更是海外学人中最早参与“春晖计划”活动的群体,“春晖计划”实施后的第一个重大项目就是“留法学人参加西部建设项目”。之后,每年留法学人都组团回国,利用“春晖计划”服务祖国。2009年暑期,全法中国留学人员团体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又组织“留法专家访问团”回国开展工作。他们在兰州召开了“春晖计划”基地工作会议,在合肥参观访问了5所大学和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武汉访问了华中理工大学和武汉大学。不断扩大留法学人为国服务的范围,与国内更多的高校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联合会执行主席张勇民介绍说,自从2004年联合会成立之后,更多的留法学人参与到为国服务中来。不少资深学者是国内各高校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如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肇中,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中科院首批海外评审专家、中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兼职研究员、兰州大学教育部“春晖计划”基地学术委员会委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终身研究员彭玲教授,2000年受聘担任武汉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3年受聘担任武汉大学珞珈讲座教授,她在法国的实验室里已先后有武汉大学派送来的10余名联合培养博士生;巴黎高师的陈勇教授担任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顾问委员会成员、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法国艾克斯-马赛第三大学特聘教授、欧亚研究所所长金邦贵,任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兼职教授;现在法国农科院植物基因组研究所做研究员的卢运海博士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中心的6名海外专家顾问之一、甘肃农科院客座研究员,和中国西部院校相关合作研究项目达30多个;张勇民教授现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多年来受聘担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药物化学联合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光彪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为国服务未有穷期!我们留法学人希望能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张勇民教授如是说。
 
海外学人寄望《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旨在为海外“神州学人”服务,这是自创刊以来就一直坚持的宗旨。此次欧洲之行,我们在为留学生的故事感动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对《神州学人》的那种挚爱和厚望。
  常年做留学工作,已经多次驻外的朱小玉公参,谈起自己当年到国外工作是从办公室工作做起,和留学生的感情很深厚。她说,《神州学人》作为国家专门为海外学生学者办的一份刊物,对国家留学政策的解读及时,人物报道生动,文苑内容丰富,服务咨讯全面。近年来,留学生主体、留学层次等较以前都有所变化,朱小玉公参建议《神州学人》根据这些变化,做相应调整,更贴近留学生,贴近留学生活。
  教育处戴天华和陈丹妮老师说,《神州学人》我们每期都能收到,会从头看到尾。现在留法学人越来越多,杂志份数明显不足。戴老师还希望《神州学人》提供更多的国内招聘信息,以及有关科研项目、资金、奖学金、博士后等信息,并举办更多的网络招聘活动,为留法学子毕业后回国做好准备。
  留法学者张勇民深情地回忆起20多年前,他从法国回到北医做博士后研究时接受《神州学人》采访的情景。此后,在法国多年,《神州学人》成为他获取国内信息的渠道之一,他说,《神州学人》为海外学人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希望《神州学人》能增加更多的国内发展咨讯。
  现在巴黎三大攻读信息科学博士的高,曾在北京邮电大学读书,该校与《神州学人》的办公地点近在咫尺,却素未“谋面”。直到公派出国之后,才“认识”了《神州学人》。每次拿到杂志,总会被封面人物真挚的爱国情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而感动和鼓舞。他希望《神州学人》杂志和网站能更多地面向年轻的留学生,增加各国联谊会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海外年轻学子在网络上无障碍地沟通。
  已经在全法学联负责3年宣传工作的尹娜,对《神州学人》网站很熟悉,她说,现在越来越明白“宣传”的涵义。作为全法学子的团体组织,向国内外展示全法学子的精神面貌与面向全法学子宣传同等重要。她希望以后能和《神州学人》有更多的合作。
  大学毕业之后曾在电视台工作的吴磊,2004年4月自费留学法国巴黎十大,攻读欧洲社会保障专业博士学位。曾有新闻从业经验的他从采编的角度,建议《神州学人》继续丰富内容,突出特色,增强与海外学人和社团的互动,尤其是多一些有关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就业的报道,为更多的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捷克的戴波是《神州学人》的老读者,他说,1994年公派到捷克时看到的惟一一份中文杂志就是《神州学人》。凡是能看到的他都收藏,座谈会时,他历数杂志历年来有关捷克的报道,让我们瞠目结舌。他希望以后能和《神州学人》加强联系。…
  面对一张张真挚的面孔、一条条真诚的建议,神州学人编辑部副总编许珑说:“真心感谢海外学人对《神州学人》杂志和网站的厚望和关注。我们一定努力改进工作,与时俱进,让《神州学人》成为海外学人一个永远的精神家园。”同时他也邀请各国学者学生组织,在《神州学人》网站上“安家”,共同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采访调研团12天行程紧张,收获颇丰,在此特别感谢中国驻捷克使馆教育组、驻葡萄牙使馆教育组、驻法国使馆教育处,以及捷克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葡萄牙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全法中国留学人员团体联合会、全法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马赛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等的支持和大力协助。
  (题图摄影/王芳)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