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9年第9期 > 正文

将务实合作与双赢进行到底——记第二届中国·盟教育交流周

2009年09月17日  来源:神州学人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作主旨演讲。

 

文图/本刊记者  徐妍

 

交流周盛况

 

继去年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功在贵阳举办,今年86日,来自东盟各国的27所高校和中国的43所高校,以及东盟秘书处、东盟大学网络、国际大体联学校体育发展委员会等机构的近300名代表重聚贵阳,参加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代表们围绕“深化中国·东盟务实性教育合作”的主题进行广泛探讨和磋商,进一步落实首届交流周《贵阳声明》达成的共识,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大学之间在人才培养、学生流动、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此次交流周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外事办、贵州大学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承办,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部学生体协联合秘书处和贵州省体育局协办。

 

开幕式上,中国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教育部部长周济、贵州省省长林树森等发来贺信,对交流周成功在贵阳召开表示祝贺。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外交部亚洲司参赞马明强,贵州省委常委、贵州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龙超云,贵州省副省长刘晓凯,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教育厅厅长孔令中,东盟秘书处代表琳达莉(Linda Lee)女士,东盟大学网络执行主任Dr. Nantana Gajaseni,国际大体联学校体育发展委员会副主席佩德罗(Pedro Dias)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主持开幕仪式。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参加交流周活动并作主旨演讲。他说,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功举办以来,中国与东盟的人文交流日益活跃,教育合作的先导性作用在中国与东盟的各领域合作中不断凸显。他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东盟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希望与东盟开展友好合作的国家越来越多,合作愿望越来越强烈。中国与东盟作为山水相依的近邻,更应该共同秉承传统友谊,丰富现有合作成果,加强全面交流合作。

 

本次交流周由“中国·东盟国家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教育行政官员研讨会”、“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中国·东盟环境教育研修班”等活动组成。

 

 

一年来的成效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重要的教育对话合作平台。去年,来自东盟国家27所高校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等13个机构,以及中国38所高校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首届交流周,就大学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及学生国际流动等问题进行探讨,取得一系列务实性成果,开通了加强相互间教育信息交流的平台——“中国·东盟教育信息网”,发表了旨在加强多边教育交流合作的《贵阳声明》,21所东盟大学和16所国内大学达成50多份合作协议。

 

首届交流周以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教育合作卓有成效。

 

高层频繁往来成为教育交流合作的推力。中国与东盟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教育高层往来频繁。20094月,国务委员刘延东、教育部部长周济访问新加坡;7月,周济部长在出席世界高教大会期间会见了马来西亚高教部长;2009年上半年,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越南副总理兼教育培训部长阮善仁、新加坡教育部长、泰国教育部长、老挝教育部代部长等分别访华,就加强双边教育领域合作、建立两国留学生交流机制、学历学位互认等问题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应邀赴越南出席第二届亚欧教育部长会议,赴新加坡出席“教育部长圆桌会议”,会后参加了马来亚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

 

合作协议为教育合作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2008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分别签署了一系列政府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协议或学历学位互认协议。200812月,与柬埔寨签署了《中柬教育合作协议》;20094月,与新加坡签署了《中新教育交流合作协议》,与越南签署了《中越学位学历互认协议》;20096月,与泰国签署了《中泰教育合作协议》。这些协议的签署为双方教育合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生交流成为教育合作的中心。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赴对方留学人数持续增加。目前,东盟国家的来华学生有34735人,中国在东盟国家的各类留学人员已达到68510人。中国政府为东盟国家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数量不断增加,为广大来华留学生不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生活环境。

 

语言教学成为教育交流的热点。随着中国与东盟各领域交流日趋活跃,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希望学习和了解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化和历史。中国已在东盟国家建立了18所孔子学院和14个孔子课堂,累计招生60300余人;已向东盟10国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5062人。20062008年,派出专家为东盟国家培养汉语教师2986人次;共组织东盟国家的2334人次来华进行汉语培训。截至2008年,向东盟10国提供了439名孔子学院奖学金。

 

中国十分重视开展东盟国家语言的教学,目前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国内10余所高校开齐了所有东盟成员国语言专业,而且新开设东盟国语言专业的学校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人力资源培训成为教育交流的重点。2008年中国教育部为发展中国家举办了“高级计算机人员培训班”、“现代远程教育研修班”和“教育行政官员研讨班”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修班,邀请东盟各国的教育行政官员、校长和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值得一提的是,教育部特别委托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举办高级行政人员硕士(MPA)项目。该项目为一年制全英语授课,在中国尚属首创。

 

青少年交流成为教育合作的亮点。中国与东盟国家政府和领导人高度重视青少年交流。20091月,中国四川地震灾区中学生代表团一行111人访问了菲律宾。首届交流周期间,来自东盟9个国家的36名师生代表及1名东盟秘书处官员,以及中国的22名师生参加第三届“中国·东盟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此外,中国—新加坡大、中学生交流,中国—泰国高中生交流等活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青少年间的友谊,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

 

校长论坛现场。

 

深入交流与探讨

 

第二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校长论坛上,来自东盟各国的27所高校和中国的43所高校,以及各教育机构的代表们围绕“深化中国·东盟务实性教育合作”主题,就人才培养、学生流动、学分互认;加强学术交流,扩大语言教学合作;促进中国·东盟青少年体育交流;中国·东盟大学校际合作的构想与建议等进行广泛探讨和交流,最终达成多项共识。27位大学校长和行政官员作了主题发言,15所东盟大学和26所中国大学签署了80份合作协议。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地区文化教育发展中有着积极作用。中国和东盟各国都有优秀的教育传统和教育资源,在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和优势学科方面各有特色,今后应该继续扩大双边和多边合作,增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与会代表还提出,要以“中国·东盟教育信息网”为平台,为扩大相互间的教育、科研、人员的交流,特别是为中国和东盟寻找学习机会的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深化大学之间和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合作,开展在本地区最为急需领域的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博士、硕士,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以提高本地区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论坛上,与会代表对中国与东盟下一步的教育合作还提出了“五点倡议”。

 

包括进一步拓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合作平台,完善交流与合作机制;建议在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举办“中国·东盟教育部部长圆桌会议”,共同研究和推动中国与东盟教育的战略性合作。

 

积极推进校际的学分互认,不断扩大学生流动的规模。与会学校鼓励教师到对方国家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培训,同时,吸纳更多学历背景高、专业修养好的高校教师相互讲学。

 

增加奖学金项目和数量,开展区域性的学生体育交流。通过共同努力,争取实现“2020年双10万学生流动计划”,即在2020年实现东盟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到东盟的留学生都达到10万人左右;在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的框架内,积极开展区域性的学生体育交流。

 

交流周上,与会嘉宾相约,明年第三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还将在贵阳举办,要将双方的务实合作与双赢甚至多赢进行到底。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