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平
我的两个孩子都是9月份以后出生的。我也是。
我上学那会儿,小学好像是只收9月份以前出生的孩子。我母亲为了早点把我送到学校里,特意带着我去修改户口,那年月军队编制的集体户口随便改。这样一来,我就提前1年长大了1岁。5岁半的我,混在一群6~7岁的孩子里。到了学校,稀里糊涂地开始了我的学校生涯。但是,到底是因为年纪小,总是显得少不更事,一知半解,身心都比别的孩子晚半拍。而且那时的我永远处在一个被动的位置,别的孩子永远把我叫做小破孩儿。坐在第一排,脑袋抬得高高的,半真半假地听着老师的话。记得有一次上自习课的时候,我居然糊里糊涂走出教室,跑到操场上看别的小孩踢毽子,好在我的样子乖巧伶俐,老师也舍不得骂我,只是把我拎回来,放到教室里。为此老师还劝说我母亲,把我带回家去,但我母亲坚信,我不傻,虽然年岁小点,但读书还是不成问题的。读书是读了下来,但是一个小小孩去学校早读书,显然还是比较严重地影响了我的自尊心,直到成年后,我一直有一种下意识的不自信。
不幸的是,到了我女儿上学的年龄,我却也变成了当年的我妈妈。
我女儿从小就个子高,长的也大,看上去比同龄的孩子大很多,她的确也很聪明。所以我以为我女儿可以上学了,她的智商,她的身体发育程度等等都适合上学了。
于是,她5岁半的时候,我把她带回中国,我想在她正式上德国小学之前,先把中文基础打好。我把她送进了北京的一所小学校。早上6点,孩子就要起床坐班车去学校,班车要坐1个小时。中午孩子只有40分钟的吃饭时间,半小时的活动时间,下午4点半放学,再坐1小时班车回家,然后写作业,吃饭,玩一小会儿,然后补习德文,然后上床睡觉。我女儿非常不情愿这样的生活,由于她在德国出生,在那里长到5岁半,完全没有学过拼音,班上大部分同学恨不能在幼儿园就学会了拼音和加减法,有的孩子还会背诵加减法口诀。女儿压力很大。
那时的我有些盲目,想想当年的我就是这样熬过来的,不觉得太难啊。所以我就咬牙鼓励女儿坚持学下去。我丈夫非常不赞同,他觉得我太不近情理,而且我在逼着孩子早点脱离童年时代,让她生活在压力之下。我当时不以为然。
虽然,我的女儿坚持下来了,但她过得很不愉快,大量的家庭作业,机械的训练方式,学校里的教学感觉,老师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态度,以及填鸭一样的教学内容,使她非常不适应。
她常常对我说:妈妈,我们回德国去吧,我想爸爸,想念我的小朋友和幼儿园。
有一次,孩子想多玩一会,看看时间不早了,我要她写作业。她急了,对我说,妈妈我是个小孩子,我要玩,玩是我的权利。
当时我很震惊,一个5岁半的小女孩子,对妈妈说玩是她的权利。
于是我好好思考了一下女儿的话,思考一下我先生的意见,想想我5岁半的时光所承受的压力,幡然醒悟。虽然孩子的身体看上去像个学龄儿童了,但毕竟每个小孩子的心智发育、成熟程度和对事物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即便孩子看上去很成熟了可以去学校了,但因为她的年龄和心智还没有到达这个程度,让她勉强去做她不喜欢的事情也是不公平的。
到了德国小学,校长看了看孩子的鉴定书和成绩,觉得她可以直接升入2年级,因为在表面上来看,女儿所学的课时已经远远超过了德国同龄孩子的学习内容,于是我女儿直接升入了2年级。
岂料,她的生活全乱了。
她在中国学过的数学,跟德国所学的数学,思考方式和演算方式完全不同,德国的数学教育是很独特的,充满游戏的味道,小孩子们根据逻辑思维来进行演算。在国内,1年级就学完了加减法,但是在德国的1年级,基本上只是强化孩子对数码数字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逻辑思考,不是大量地做练习题或者背诵加减乘除的口诀,他们一会学加法,一会学线段和几何,很多生活中的联系都在基础当中学过了,比如对钱的认识,对数的认识,对数码概念的认识,虽然进度很慢,但是基础打得很深。
女儿在国内的一年里,每天都被老师要求不举手不许说话,课堂上甚至根本不许说话,不许做小动作,很多的不许。而在德国,老师要求孩子们在课堂上要踊跃回答问题,参与老师的问题研讨,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女儿一直是很安静地听老师讲话,为此,老师特地跟我们谈了话,问我们为什么Helen上课不喜欢说话?为什么不能主动参与教学互动?为什么孩子要那么辛苦地安静地坐在那里?他希望我们鼓励孩子上课的时候积极发言,参与老师的问题研讨。
我这才发现了东西方教育的差距。
我们的学校总是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不许说话,不许做小动作,老师说什么,孩子听什么,考试得有好成绩,才是好孩子,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差孩子甚至坏孩子。我们的教育方式只是强调孩子服从的一面,却完全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他(她)自己的思维和思考方式,我们只要求孩子听话,却很少给孩子尊重和理解的机会。
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女儿恢复了她原来在德国时的样子,快快乐乐,高高兴兴,放学三下两下写完作业,疯疯癫癫就跑出去了玩了,但是她的学习成绩并没见下降。我仔细观察了孩子在学校的状态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德国的教育强调的是孩子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起分析、思考、讨论,老师只告诉孩子们一个方法,剩下的是孩子自己去动脑筋实施,课外没有什么作业,老师给孩子布置一个问题,孩子们自己到图书馆去查资料,寻找答案,或者直接去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惯,然后写一篇文章,不管语法对不对,句子通不通顺,只要内容是正确的,也是动了脑筋的,老师就会通过,而不是死记硬背,千篇一律,靠数量的联系来制约孩子的课外时间。孩子们2年级就有了图书证,每周要自己到图书馆去借书,用来朗读或者寻找答案,更大程度上,发挥孩子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强调孩子学习的内容的实用性。
话题扯得太远了,我想说的还是要不要早上学这件事。
德国的一些教育专家认为儿童7岁上学对未来学业成功与否没有影响。相反,孩子六七岁上学,身心和智商都有了一定的协调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所以,他们不强调孩子早上学。目前,德国儿童的平均入学年龄在6.7岁,相对较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非常流行让孩子晚上学。德国人普遍认为等到孩子大一些入学,可以避免让孩子因为幼稚而遭遇一些不成功的经历。他们担心孩子太早入学,在性格发展上会有欠缺。一些老师也表示,孩子太早入学会导致孩子之间能力等方面差别较大,比如有的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而有的已经可以读书写字了。这给教师工作带来了难度。
由于我儿子是11月出生的,所以在2008年的时候,他5岁半,是准学前班的孩子,也就是说,如果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上学或者孩子自己也非常渴望上学,孩子是可以被接纳的,但是幼儿园并不鼓励孩子们早点离开幼儿园,到学校去。为此,学校的老师专门到儿子的幼儿园去,对每个学前班和准学前班的孩子做了检测,然后他们建议,几个男孩子应该继续留在幼儿园,玩耍一年,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成熟到了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整整坐上45分钟,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课的程度,那对他们而言是相对很无聊的事情。他们目前还停留在关注小火车如何修建和积木怎么搭建的阶段,这对他们而言更快乐也更富有人性。如果勉强一个孩子去做他的年龄无法承受的事情,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会受到挫伤的。
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我们很快接纳了幼儿园的建议,我们决定让儿子继续留在幼儿园,直到1年后,他6岁半的时候,完全建立了信心,并且他自己也认为他是一个可以独立去学校的小孩子,这时候我们才为他报了名。
作为学前班的孩子,他可以拥有一些新的权利,比如,只要家长允许,他就可以一个人从幼儿园走回家去;他可以经过请示后,邀请自己的好朋友到幼儿园的花园里去玩耍,直到他自己厌烦了为止;他可以参加学前的游戏训练,比如数字游戏,站起来发言,讲故事,还可以允许他带一个刚进幼儿园的小小孩儿玩,负责这个小小孩儿的安全和游戏,训练他的责任心。同时作为学前班的孩子,他必须做到可以自己系鞋带,可以自己上厕所,可以准确地说出父母的名字、兄弟姐妹的名字,可以说出自己住在那里,可以知道自己的生日和回家的路线,如果可以从1数到100当然更好(如果不会也没关系,正因为不会,才有必要到学校去上学),可以画出一个像人的人形图案来,可以安静地坐下来半小时以上。
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定是真心地,十分渴望去读书才行。
儿子完全符合以上的条件,他自己很高兴,每天进进出出,来来去去,他为他即将成为小学生而感到骄傲和高兴。他得到了一个奶奶资助的漂亮的小书包,他把它摆在自己的房间里,经常对爸爸妈妈说,我很快就要上学了。对他而言,那是一个美丽的前景。
所以,今天我认为,我的孩子们是不是天才,要不要成为精英,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要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成长,读来的书有用,今后可以有一个好的生存本领,一个好的生存心态。
至于输不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说法,我从不苟同。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诸多的因素和环境来辅助他(她),即便是起跑线上跑得飞快,如果没有基本的跑步能力,没有长久的耐力,没有一个长跑运动员的过硬体质,那么也不能保证他(她)在冲刺的时候是冠军。所以,请别强迫我们的孩子去追求那些虚无的、不实际的、经不起推理的目标,为了我们孩子的健康和快乐。
我想,我先生说的很有道理。他说金字塔就那么一个尖儿,只能站那么几个人,连转身都困难,而地面确是结实的,宽广的,你转身或者你随便走动的机会更多。不是吗?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