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9年第8期 > 正文

架设世界不同文明交流的桥梁

2009年08月14日  来源:神州学人 
  

编者按:200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60岁的诞辰。60年,在历史长河中也许只是短短一瞬,但也足以被抒写成一部史书来记录它的点点滴滴。留学,在这部史书中堪为重要的一章。打开尘封记忆,追溯已逝岁月,百转千回,从当年冲破重重险阻回归祖国的科学泰斗,到今天乘国家“千人计划”金凤回巢的高层次人才,一代又一代留学精英们在不断复制着他们的报国情怀。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刊将连续刊登留学专题,主要以被采访者口述的形式,从独特视角展现60年来祖国的发展变化和留学事业的辉煌。

 

1950年,邓稼先等100多名留美学者乘坐“威尔逊总统号”海轮,经过24昼夜,横渡大西洋回到祖国怀抱。

 

/李忠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青年学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通过组织和开放出国留学,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设了一座不同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拉近了与世界其他文明的距离,吸收和借鉴了大量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也将具有悠久传统和现代特色的中华文明,更多地传播到了世界。这样的作用,虽潜移默化,但不可低估;其意义,既在即时,又更在长远。

 

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打开国门,

 

架设走向世界的桥梁

 

197810月,邓小平到日本访问。在参观汽车装配线时,他说道:“我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了。”乘坐新干线列车谈观感时,他又意味深长地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这一经典故事,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直接交流,将能够多么有效地拓展人们的视野,多么深刻地影响我们治国的理念、方略和政策。

 

出国留学,从直接意义上,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扩而大之,是各国科技、文化、教育乃至社会、政治、军事交流的重要形式。对于每一个特定时期、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出国留学的动机、过程、内容和结果是千差万别的。但从总体和根本上来说,出国留学实际上是一座不同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它所发挥的是促进世界不同类型文明之间沟通、交流、学习和融合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出国留学,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交流史上的重要现象。要不要出国留学?怎样认识和对待出国留学?出国留学学什么?出国留学之后干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界定,以及相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都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与国家、政府和执政党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密切相关。

 

近代以来,中国留学教育的100多年历史,无论规模是大是小,方式何种何样,都始终与当时的国情世情相联系,围绕着如何解决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展开,并且受到当时执政者治国思路和政策的影响。每一次留学热潮都与当时发生的重大社会变迁相契合,背后都有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大环境、大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面临救亡和进步两大历史任务。许多中华儿女负笈远航,寻找救国救民真理,学习富国强兵技艺。许多人回国后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受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的制约,出国留学的规模和成效都相当有限。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学生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成为基本的历史任务。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需要大量人才。因此,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前夕的19488月,中共中央就批准由东北局选派21名青年去苏联学习科学技术。50年代,中国与苏联和东欧国家结成社会主义阵营,因此,主要向这些国家派出了公费留学生。其中,先后向苏联派出了12018名留学生,分布在苏联的2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40多个专业。后来,五六十年代留学苏联东欧的1.8万多名人员全部回国,成为国家建设的骨干力量。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前留学欧美的学生、知识分子,为新中国的诞生所鼓舞,为国家的发展所感召,纷纷冲破阻力,回国参加建设。据统计,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的172人中,有158人是归国学者;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有21人是归国学者。

 

但,总体上,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由于国际环境的严峻和国内“左”倾错误的发展,国家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致使向欧美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数量很少,与苏联东欧国家的交流后来也被中止,到“文革”开始时则完全中断。直到1972年,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新中国才向日本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成为将要打开与西方国家交往大门的前兆。

 

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拉开大幕,长期封闭的大门终于打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百废待兴的中国需要睁开眼睛认识真实的世界,需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需要大量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因而更需要大量现代化的人材。从严酷的现实中,党和国家看到了世界不同文明的差异,看到了中国与世界之间拉大的距离,看到了发展进步的中国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文明成果。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恢复和扩大派遣留学生成为历史的必然。1978623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邓小平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并且强调:“这是5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今年选三四千,明年派万把人。”711日,教育部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数量的报告》。当年1226日,也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的第4天,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52名访问学者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旅途,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留学大潮亦由此兴起。

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时指出“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 

 

扩大派遣留学生,是中国历史大变革的产物。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奏曲,也成为邓小平为中国设计的改革开放宏伟蓝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短短时间内,中国陆续与英国、埃及、加拿大、荷兰、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法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政府达成交换留学生的协议。19811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等文件,第一次提出自费出国留学是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1985年,国家取消了“自费出国留学资格审核”,自费留学的限制被进一步放宽,中国向外留学的大门完全打开。

 

在此之后,出国留学被进一步纳入国家对外开放、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之中。江泽民、胡锦涛多次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深远的任务抓紧抓好。鼓励出国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相应地,党和国家的政策也一再调整和放宽,坚持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鼓励留学人员以不同方式为祖国服务。

 

正是伴随着治国思路和方略的进步,正是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拓展了视野,中国的出国留学事业才在经过了艰难曲折之后,获得生机,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沟通、交流的一座桥梁。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走向世界,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

 

出国留学的首要任务,当然是学习其他国家的科技、管理、文化。实质上,就是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态度,学习和借鉴国外文明中的先进成果。

 

20世纪初至20年代“留法勤工俭学”和留苏学生中的很多人,直接接受了国外的社会主义思想,回国后参与领导中国的革命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驱和骨干力量。出席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中有8人是归国留学生。新中国10位元帅中有6位在外国留学或工作过。

 

新中国成立前后留学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罗干等人,也都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们所学习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对于他们日后治国理政,管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的事业,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国留学工作,更大规模地开展,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从国家到地方,从高等院校到科研院所,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出国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形成了国家公费、单位公费和自费出国留学的三大主渠道,优势互补,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1978年到200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39.15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8.91万人。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00.24万人。其中73.54万人正在国外进行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以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或学术访问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中就有1个中国学生。

 

改革开放初期,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外派留学生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有更多的留学生选择经济学、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专业。进入新世纪以来,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日趋多元化,专业也更加细化,反映了国家和个人需求的新变化。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明成果,其中,相当多的部分是可以由人类共享的。所以,200922日,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充分肯定:“剑桥举世闻名,培养出牛顿、达尔文、培根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毫无疑问,其他许多大学也在不同程度上积累了先进文明的成果。出国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更多地将这些成果学到并恰当地在中国加以应用。

 

铁道部原部长傅志寰1961年留苏学成回国后,1981年又赴德国留学,学习电力机车设计制造。德国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时,德国铁路列车时速最高可以达到200公里,而中国只有100公里。如此巨大的差距,使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傅志寰深受震动。类似的震动其实几乎所有的留学生都曾有过。他们几乎共同的问题是: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人家。正是这种差距、正是这种比较、正是这种赶超先进的理念,激发着莘莘学子刻苦攻读,力图掌握更多的先进文明,尽快走向世界的前沿乃至一流。

 

最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学生,都是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产生的。这些“精英”们,通过留学,带回了国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也带回了先进的理念和国际化的视野。据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的81%、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的51%、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中的72%,以及中国大学校长的77%,均有留学经历。他们成为中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最急需的骨干人员。国家发展的蓝图也在他们的参与下一步步变成现实。今天,奔驰在北京-天津城际高速铁路上的“和谐号”列车,时速达到350公里。像傅志寰这样的留学生们的许多梦想都已经实现。

 

扩大出国留学,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前,出国留学,有着严格的政治条件。能否出国,不是依据品德、才华和需要,而是根据政治身份。这种不平等的规则,到改革开放之后终于被废除。改革开放初期,曾有人担心留学生出国后难以管理,万一有人叛逃不好交代。对此,邓小平认为,不能把留学生圈起来,要让他们广泛地接触外国的社会和群众。除了科学知识,留学生还应该了解国外的社会状况。即使个别人出了问题也没什么了不起。

1993年春节前夕,江泽民等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留学回国人员新春联欢会。 摄影/王敬德

 

在出国留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和解决留学生回国问题,成为长期困扰人们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同样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度的胸怀,并通过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来逐步解决。

 

1992年,邓小平视察珠海留学人员高科技企业时,表示:“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希望他们都回来。不管他们过去政治态度如何,回来就妥善安排工作。告诉他们,要作出贡献,还是回国好。”根据邓小平谈话的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由国家教委起草的《关于在外留学人员有关问题的通知》。次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十二字出国留学方针被写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留学回国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和政策,积极引导和支持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多种方式为国服务。教育部十几年来实施了一系列具有示范作用的重大项目,如“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海外留学人才学术休假回国工作项目”等等。很多部门和地方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工作。同时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组织在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活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为国服务提供发展空间。

 

200812月,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会议,对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作出部署。对引进的高层次创业人才,中央财政给予每人人民币100万元的资助,有关地方提供配套支持;给予多次出入境签证;国家和地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给予优先支持;可承担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项目任务,其产品符合要求的,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创业人才在作出突出贡献后,国家有关部门予以表彰,并在永久居留、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留学回国的人员,被称为“海归”,已经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精英群体。“海归”承载着中外文明交流的使命,以巨大的热情参与和改变着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众多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他们构成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新要素,成为推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新力量。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出国留学人员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海外学子选择“回国发展”前所未有地升温。2008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6.93万,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到期回归率达98%以上。

 

可以相信,只要中国自身继续得到快速和稳定的发展,只要国内的环境和条件继续改善,只要吸引留学回国的政策继续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回国工作的留学生将会越来越多,在外的留学生也会对祖国作出更多的贡献。

 

2003年9月,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接见参加“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单位表彰大会”的代表。

 

用发展进步的成果展示形象,

 

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与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就是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过程,本质上,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文明有其长处,但并不能说就是一种最健康、最完善、最积极、最有效的文明类型。相反,东方文明固然有其弱点,但在强调集体主义、互助互爱、情感、家庭、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却不断证明其不仅对于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对于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创造良好的生活质量、保持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平衡、维护社会各个层面的稳定等,都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而这些正是崇尚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西方文明所缺乏的。

 

所以,作为东方文明代表之一的中国,完全有充分的自信力,相信自己的文明会在兼收并蓄、熔东西方文明精华于一炉之后,焕发出更大的光彩,对现代化建设起更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学子出国留学,固然是向外国学习。但同时,他们也以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方式,向外部世界传输着中国的文明,影响着外部文明,不断扩大着中华文明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在留学生所架设的中外文明沟通的桥梁上,不仅移动和流淌着外国文明,也同样移动和流淌着中华文明。

 

在国外的留学人员中,不少人成为民间大使和文化使者;一些留学人员组织,在向国外介绍当代中国、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汉语、加强中国与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些人还利用自身独特的语言和社会交往的优势,牵线搭桥,促进外商投资,开展中外贸易,为国家和家乡建设作出贡献。因此,留学人员的派遣,反过来也让世界通过他们了解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沟通,推动了中华文明走出去的过程。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体,世界各国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兴趣日益扩大,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兴趣也不断扩大。面对金融危机,中国的实力、表现和所采取的有力措施,成为保持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力量,使得世界更加关注和看好中国。“东风西渐”虽然还只是“微风初起”,但其意义和逐渐增长的力度却已日益显示出来。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正在日益把世界连成一体。文明的发展将越来越不是各自封闭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多元共存。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正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每个国家和民族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越来越取决于她吸收外来文明的能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用文明、和谐的方式推动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出国留学和吸引留学,将不断发挥着人类文明重要桥梁的作用。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