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9年第7期 > 正文

“千人计划”:引才的“国家行为”

2009年07月15日  来源:神州学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接见“长江学者”。  摄影/鲍效农

 

/禾丰

 

“人才资源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要抓紧推进‘千人计划’,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4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上海召开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座谈会时作出如上指示。

 

“千人计划”,源于2008年末中央批准的一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009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该计划正式启动。按照这个计划,国家将在未来510年内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到中国工作,并建立40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

 

 

合力引进海外人才

 

近些年来,各地方和各部门与其说在吸引人才,不如说在“争夺”人才,对于加强地方建设、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产生了巨大功效。如何化“争夺”为“合作”,立足于国家层面的“千人计划”终能体现“引领”作用。

 

2009213日,“千人计划”出台后2个月,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在京召开。与会者分别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组部、公安部、外交部、国资委、中科院、国务院侨办、外国专家局等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组长、中组部副部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一是以高层次留学人才为重点,全力配合中组部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二是继续完善政策措施,着力加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政策体系建设;三是积极支持创新创业,着力实施留学人才创业计划;四是搭建海内外交流平台,着力实施智力报国计划;五是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要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在较短时间内引进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

 

他同时强调,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全国留学回国服务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这次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表示,为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将积极部署,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大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力度,将充分发挥优势,创新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坚持突出高端、分层引进、全面参与、强化支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执着的努力、更加灵活的方式,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壮大高校人才队伍,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多年来,中科院各单位对优秀人才的需求强劲,引进人才的数量、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苗鸿在会上说,今年中科院计划适度扩大公派留学的派遣规模,同时继续实施“百人计划”、“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专项人才计划,按需引进海外人才,确保人才质量。

 

2008年,中央企业向社会提供了543个高层次职位需求和191名海外人才信息,成功引进了其中的29人。国资委的代表表示,海外留学人员是中央企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来源,国资委已经连续6年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中央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将积极引导督促中央企业拿出重要岗位、投入优势资源、提供高额薪酬,并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从海外留学人员中引进能极大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高层次人才。

 

这次留学回国工作部际联系会议的召开,无疑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各有关部门正在加快部署,抓住机遇,发挥合力,推进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特别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回国方面取得新进展。

 

 施一公教授。    摄影/高海涛

 

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计划

 

大力吸引人才,特别是海外优秀人才,若干年前就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各部门或地方更是竭尽全力抢占海外人才制高点。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10年来,共有115所高等学校聘任了长江学者1308人,其中9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已引进了1500多名海外优秀人才,仅2008年就引进178名。

 

仅从数字上看,“科”与“教”两块重大领域早已达到海外人才“上千”的标准。然而,人才的诱惑力是永不褪色的,海归的巨大贡献有目共睹,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实际上又为海外人才的回流作了一定的铺垫。《望》周刊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描绘说,历史终于给了中国一次绝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抄底”的机会,“千人计划”的出炉,是中央决策层为把握这个绝好机会的一次“及时出手”。不出意料的话,未来几年将会有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的科技领军人才回国建功立业。

 

那么,国家推出的“千人计划”和以往的海外人才计划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在上海召开的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就指出,推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力度要加大、速度要加快、范围要放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国民经济主战场急需的人才,国家重点产业科技研发领军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重点领域的创新团队,符合科学发展方向、有切实创业计划的创业人才,以及各类高层次管理人才。

 

前不久,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千人计划”着眼高端、多元支持、政策配套,且荣誉高,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计划”。

 

白春礼说,“千人计划”着眼于引进在国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具有教授职位的杰出人才,能快速提高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该计划引进的人才,除了国家给予的名誉和个人支持外,还能得到各有关部门的特殊政策支持,例如国民待遇、保险税收、出入境管理、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补贴等,更需要各用人单位在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配备、专项经费等多方面进行支持,是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立体支持和扶持。同时,“国家计划”这一定义也赋予了这些人才更高的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白春礼认为,通过“千人计划”的引领,有利于营造更好的、更完善的人才引进氛围,也将引起各界对人才引进工作的重视,有利于缓解高端人才不足和凝聚优秀人才,促进优秀人才的良性流动,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也认为,相比其他人才引进计划而言,“千人计划”思想更解放了,步子更大了,是我国近年来引进海外人才的总结和推广。“引进人才过程已经进行多年,但以前都是各个单位自己在做,现在上升到了国家行为,这对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方面不乏“大手笔”,杨振宁、林家翘、姚期智、田刚、施一公……这对北大和清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增强了学校引进海外杰出人才的信心。

 

31218日,为贯彻落实“千人计划”,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副校长陈旭率团赴美国招聘海外高层次人才。代表团访问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还分别在旧金山和波士顿举行了海外高层次人才招待会,介绍国家“千人计划”的有关政策、清华大学的发展情况和人才引进工作。

 

“应该说,现在中央提出的‘千人计划’是对我们以前引进人才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未来引进人才工作的推动。有了‘千人计划’,我们可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未来510年内,我们争取引进50多位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人才。”顾秉林说。

 

此外,其他高校也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才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主战略,海纳百川,广揽英才。上海交通大学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和提高师资队伍的结构与水平,努力构建由若干跻身于世界学术高峰的学术大师、一批活跃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领军专家、一大批活跃在国际学术最前沿的青年才俊组成的师资人才金字塔。目前该校两院院士达到32名,“973”首席科学家15人次,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6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5名,并已有5名海外知名教授入选“千人计划”。

 

“千人计划”诞生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引进项目,已为国家收获了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各学科领域里独当一面的科研将帅,可谓居功至伟。如今,“千人计划”在此基础上强势待发,和其他人才引进计划有效衔接,形成一个国家级的引才体系,明确各自的定位,制定各自的措施,力图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环境。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聚集了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   摄影/ 鲍效农

 

为“千人计划”营造更好的环境

 

环境、环境,我们缺的不是手段,而是环境。千方百计地将人才引进来,却因为环境差强人意而功亏一篑,这样的教训不是没有过。起点更高的“千人计划”,除了经费、薪酬、待遇这些硬指标,还需营造一个利于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的软环境。

 

李源潮在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宽的眼界、更宽的思路和更宽的胸襟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要以创新精神完善政策,创造更加有利于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新创业的环境。要以心引心,激发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爱国心、事业心。要拓宽咨询渠道,让更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了解“千人计划”。要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

 

66日,李源潮深入北京市留学归国人员创办的企业了解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北京市和回国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代表的意见。他再一次指出,要加大政策创新和落实力度,注意借鉴国际经验,解决引才用才中遇到的新问题,使海外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要集中资源、优化政策,加快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和创业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充分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要探索建立特聘专家制度,形成高层次人才的新型使用和激励制度。要充分调动用人单位等各方面的引才积极性,为引进人才创造更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要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情感沟通,尊重他们的爱国心、事业心和自尊心,切实做到引才引心。

 

白春礼认为,建立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是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但同样也是一个长期、艰难的探索过程。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环境的支持,进一步提高科教兴国的全民意识,营造有利于创新科研成果产出的环境;另一方面需要各单位和研究机构加强有利于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活动的事业发展小环境建设,使得科研人员能身心愉悦地投身科研工作。同时还要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既要体现对海外人才的特殊支持政策,又不能忽视对国内现有人才的影响。各单位要研究制定支持国内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措施,加强对本土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国际化培养,使国内本土人才尽快成长,并且要不拘一格降地选拔和使用人才,多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使他们更快地成长为我国科技发展的栋梁。“千人计划”更需要国内现有人才的支持。

 

全国政协常委、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认为,国家良好的发展前景是海归人才颇为看重的。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引进境外技术和人才,但原则是一定要引进高层次的、国内紧缺的人才。应完善引进人才的软环境,建立更加科学的技术评价体系,实现项目评估“直通车”,同时扩大融资渠道,对留学归国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做到待遇招人、事业留人、情谊感人。

 

现如今,若干年前实施的一些人才项目都已成为了无可取代的引智品牌。但如果仍然坚持一贯的待遇水准,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当年的吸引力。在当前各类人才基金、人才计划的资助额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类似“千人计划”这样的恢宏巨制已经基本制定了符合现代标准的配套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海内外人才的向心力,定能加速海外优秀人才的回归。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