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9年第5期 > 正文

北大:制定创新机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2009年05月12日  来源:神州学人 
  

1999年以来,北京大学始终“以队伍建设为核心”推进学科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从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院长,成立以创新人事管理体制为特色的新机制单位,实施“北京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北京大学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人才聘用管理体制,努力营造适合创新思想发生和成长的学术环境,吸引和稳定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截止2008年底,学校新聘教师1476人,直接从海外回国的教师474人,占32%;新聘教授764人,其中海外回国人员182人,占27%。

 

 

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战略

 

1998年国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即“985工程”。“985工程”一期,北京大学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是建设一支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的指导原则。2004年国家启动“985工程”二期计划,北京大学进一步提出“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交叉学科为重点的”指导方针,坚持“人才是北京大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战略。

 

为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北京大学着力打造3个层次的人才队伍。第一层次,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为主体的一流学者队伍;第二层次,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为主体的中青年学者队伍;第三层次,以北京大学的“百人计划”,即“北京大学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为主体的,35岁左右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队伍。这3个层次的人才队伍有机结合,构成了北京大学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核心。

 

持续实施人才战略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战略使北京大学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第一层次的一流学者队伍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核心。以各种方式为北京大学工作的院士,1999年初为27人,目前,在校工作的已达63人。北京大学于2005年初增设“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岗位,目前共有22位“资深教授”。这84人构成了北京大学近百人的最高层次人才队伍。

 

这其中有很多都是留学回国人员,在北京大学做出成绩后,当选为两院院士。

 

如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长江学者、生态学系主任方精云教授,从日本留学归国,2002年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年仅45岁。2008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方精云教授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发表杂志包括《科学》、《自然》、《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顶尖杂志。他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1994年与易刚、张维迎、海闻等一起创建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不到10年时间里,该中心就发展成为驰名海内外的研究中国经济和培养经济学人才的重镇。在林毅夫的带领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一支完全由海归学者形成的教师队伍,在学界和师生中享有很高声誉,并于2008年在经济中心基础上成立国家发展研究院。林毅夫教授因其在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及有关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成果,200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成为首位受邀在英国剑桥大学世界顶级经济学讲座“马歇尔讲座”做演讲的中国学者,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

 

第二层次的中青年学者队伍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10年来,北京大学共聘任116位长江学者,其中长江学者特聘教授74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4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引进37人。为充分发挥长江学者的突击队长作用,对于聘期届满考核优秀的长江学者,学校继续以长江学者名义聘任,待遇不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的15个“创新研究群体”的学术带头人中,有13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批准的14个“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学术带头人中,有8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中,到目前为止已有5人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田刚、王诗、方精云、高松、赵进东。

 

长江学者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如物理学院龚旗煌教授所在的光学学科,原本比较薄弱,经过几年建设已经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龚旗煌教授也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团队成员也成长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医学部尚永丰教授领导的创新群体,建立了一个现代化和高效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从结构、设备配置、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与国际一流实验室接轨的尝试。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高克勤教授主持建立了一个初具科研与教学功能的古脊椎动物进化生物学研究室,并领导研究组把北京大学的两栖爬行类早期演化课题的研究水平推到了国际前沿的高度。北京大学长江学者、分子医学研究所程和平教授,2000年受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与肖瑞平、周专一起创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2006年完全辞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终身高级研究员职务,全职回国,志在打造中国心血管分子医学的“奥林匹克队”;程和平教授1993年发现细胞钙信号最基本单位“钙火花”,奠定了“钙火花学”的基础;2007年,担任科技部“973计划”项目“心脏的重大基础和疾病机理研究”首席科学家;近期完成的细胞活性氧信号研究工作,获评2008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8年中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工作”,有望成为一项比“钙火花”发现更为重要的突破性进展;他近5年在北京大学的工作共有40余篇论文,发表在包括《自然》、《细胞》、《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在内的国际一流刊物上。

 

第三层次的优秀青年人才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

 

北京大学于2005年启动“百人计划”,旨在引进35岁以下、能够开拓新的学科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有希望成为学术带头人的优秀青年人才,并在科研启动经费、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方面提供了优惠的配套政策,进一步壮大我校优秀人才队伍,扩大人才后备力量。

 

目前,学校已成功引进36位优秀青年人才。他们在回国短短几年时间里,已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如生命科学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蒋争凡博士,已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行列;天文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美籍华人彭逸西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在室女座星系团里证认出了超过11000个球状星团,这是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老年星团(球状星团)的巡天,研究结果首次强有力地证明了星团形成依赖于星系环境;心理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方方博士利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研究视知觉取得的新进展,该发现挑战了初级视皮层仅仅能表达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大小信息这一传统观点,对于理解人类视皮层的功能和组织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努力开拓引才引智渠道

 

依托国家计划,煅造精锐力量,促进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实施的各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历来都是北京大学引进优秀人才的重要载体。近几年来,通过教育部“春晖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北京大学引进了大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目前,北京大学已有136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紧紧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重点学科发展方向、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或科研基地设置,以创新团队为重要依托,北京大学已形成一个以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两院院士和资深教授为代表的结构优化的人才梯队,并且正在健康可持续性地发展壮大,将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积极开拓引才新思路,探索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机制。学校非常重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通过聘请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担任院长,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新机制单位,开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特区。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的需要,赋予新机制单位更大灵活性、更多自主权。学校已聘请美国NIH高级资深研究员肖瑞平担任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陈十一担任工学院院长,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饶毅担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斯(Santa Cruz)分校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林潮担任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

 

立足队伍建设长远目标,拓宽引智渠道,用好国际人才资源。作为北京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科建设”的指导原则下,学校实施了“优秀青年人才引进计划”,以进一步壮大优秀人才队伍,扩大人才后备力量。同时,还设立了“北京大学海外学者讲学计划”,聘请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能够在正常学期或暑假期间开设符合学校教学要求的课程或具有学科前沿内容的系列讲座、开展学科发展前沿的其他交流活动的海外学者来校短期讲学。

 

尊重客观规律,重视管理研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北京大学在大力吸引人才的同时,注重引进、培养与使用有效相结合,注重引智引才并举、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对于诸如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际学术大师,尊重客观现实,支持他们非全时地为北大工作。他们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短期课程、指导青年师生、推荐师生深造等方式,大量地介绍国际研究前沿,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以才引才方面发挥了无法用简单数字来衡量的作用。比如,3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自受聘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以后,来中国和北京大学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多,大大提升了北京大学在国际学界的知名度,塑造了良好的开放形象。

 

 

全面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职业发展特点的新型人事制度,北京大学于2003年启动了师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原则,建立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分级流动、岗位管理的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综合素质,增强教师队伍的竞争力,以适应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

 

坚持公开招聘教师制度,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教师,有利于拓宽选拔人才的视野和渠道。在年度招聘教授时,设立专门对外招聘的教授岗位,择优聘任。2004年以来,北京大学通过公开招聘方式引进的教授共81人。这些引进的教授,都是同行业的佼佼者,也是通过严格的选拔程序最终确定的,已经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其中的部分教授,是学科建设的急需人才甚至是稀缺人才。同时,学校新聘教授的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新聘教授平均发表论文篇数从2004年的16.4篇上升到2008年的22.8篇,论文的科技含量同步提高,部分院系还进一步要求科研论文的影响因子。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在“985工程”的支持和推动下,确定了可行的参照目标,明确了发展重点,采用了国际化科研组织方式,制定了符合国际惯例的学术评价指标和教师晋升、聘任标准。经过几年努力,拥有两院院士9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1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9位。2000年以来发表SCI收录论文每年保持在350400篇,且高水平的文章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化学与分子科学重要国际期刊,如影响因子大于3的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比例从2001年的不到10%增加到2008年的58%;所有发表文章的平均影响因子从2001年的1.64快速增加到2008年的3.36。据ESI数据库统计结果,北京大学化学学科在全球科研机构前1%中排名69/891,是我国高校惟一进入国际前100名的研究单位。

 

营造和谐优良的学术环境和文化

 

北京大学一直秉承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学术传统,致力于营造和谐优良的学术环境与文化。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与机制,尽可能为每位教师提供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特别鼓励和支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的成长。为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提供独立开展研究所需的空间、启动经费和研究生,鼓励他们从事创新性、前瞻性的工作,开辟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良好的基础实验设施和科学研究条件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为引进的各类人才提供配套条件和启动经费,并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教师提供先进实验设备和条件,使优秀人才能够人尽其材,充分展示和发挥个人的专长和水平。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先进实验设备的建设,积极为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学校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生源,为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良独特的条件。学校现在逐步实行5年硕博连读的培养方案,有利于优秀学生从事系统深入的创新性工作,同时改革研究生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研究生待遇。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北京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共有87个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高校前列。雄厚的学科实力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学校“985工程”二期提出“以交叉学科为重点”的指导方针,学校专门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统筹学校前沿交叉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合作。目前已成立“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生物医用材料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理论生物学中心”、“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环境健康研究中心”等6个前沿交叉学科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这座百年学府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精神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命科学学院的邓宏魁教授是2000年受聘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受聘后,邓教授充分发挥自己在国外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克服困难组建实验室,短短几年就做出了显著成绩。他成功克隆了小鼠,在国内引起了轰动,填补了我国在小动物克隆方面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动物克隆技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突破疾病治疗瓶颈和揭开基因功能谜底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并以雄厚的科研实力获得高达300万美元的比尔-梅琳达盖茨科研基金。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邓教授说:“一切更加激动人心,更富活力。从前我从未想过要在北京大学进行研究工作,因为我需要资源。但后来看来,我能够获得这些资源。整个环境正在发生改变。”邓教授回国前就职于美国波士顿一家干细胞生物公司,担任研发主任,公司给他提供了丰厚的股份,但当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聘期届满之后,他毅然决然放弃在美职位,续聘为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说:“我更看重北大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科研氛围”。

 

长江学者龚旗煌教授的话可谓代表了北大留学回国人才的心声:“中国就是自己的根,只有在国内才有一种归属感,才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通过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计划,北京大学已经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了这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可以更好地发挥集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作用。同时,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北京大学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人才强国和人才强校战略,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不断改革创新,建设开放的、和谐的、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师资人才队伍,努力将北京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应有贡献。

 

(供稿/北京大学人事部)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