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长志 潘绪斌
协会简介
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Sino-Ecologists Association Overseas,英文缩写为Sino-Eco,以下简称协会)于1989年在美国正式成立,是由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生态学、地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工作和学习的中国学者和学生自愿组成的非盈利的学术型专业团体。
协会旨在促进中国生态学者之间,及其与世界各国同行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学术交流,有利于中国生态学与国际接轨,从而成为联络海内外生态环境科学的纽带和桥梁。
协会成立20年以来,本着探索科学、服务祖国的方针,不断发展壮大,凝聚了众多活跃在生态环境学科技术前沿的学者专家,在学术界的影响不断扩大。
协会成立
1988年8月,美国生态学会年会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召开,会议期间,4位在该校攻读博士的同学骆亦其、刘秦勤、黄长志、王全录开茶话会招待各地来参加年会的20余位华人朋友。
会后,这20余位留学人员来到学生广场的自由钟下,在草地上围成一圈,席地而坐,讨论为联系海外生态学者而组织一个学术性组织的可行性。他们要创立的这个团体将成为自愿的非盈利纯学术组织,成为联络海内外生态环境科学的纽带和桥梁。
会后由3位Wu博士(邬建国博士、武昕原博士、伍业钢博士)牵头筹办成立了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几个月后,协会章程及规划准备就绪。1989年,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正式成立,当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此进行了报道。
组织结构
协会的各项活动均由民主产生的执委会研究决定并组织实施。历届主席依次为刘建国博士、韩兴国博士(已回国,现任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牟溥博士(已回国,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吉泉博士、何希博士、董全博士、齐晔博士(已回国,现任清华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林光辉博士(已回国,现任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林俊达博士、潘愉德博士、缪世利博士、彭长辉博士、古滨河博士。1995年,协会的主席还被选为中国生态学会理事。
为促进与国外同行之间的联系,协会每年会在美国生态年会期间举办自己的年会,今年将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举办。除此之外,协会已经累计编辑协会时事通讯21卷78册,并上传到协会网站(www.sino-eco.org)主页,这里记录了协会成长的点点滴滴,会员研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现任14届执委会组成人员是:主席孙阁博士,副主席唐剑武博士,委员魏晓华博士、张志辉博士、张立博士、李建伟、任巍和潘绪斌,顾问古滨河博士。2009年,协会将继续协办在兰州的第五届现代生态学,并主办首届国际青年生态学者论坛,协办在武汉的国际环境科技研讨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与我们联系。
协会现状
20年来,协会会员不仅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也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目前大多数会员拥有博士学位,就职于北美各大学、研究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协会在其他国家也拥有一些会员。许多会员在包括全球变化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恢复、保护生物学、遥感、生物地球化学、水生生态学,生物入侵、城市生态管理等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协会会员还在生态学研究的进展和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如今,协会许多会员已成为各自专门领域的专家、权威和知名学者。他们当中许多人被中国科学院及其各研究所、中央各部委研究所、教育部、各大学高等院校,以及国内各地方政府部门聘为科研顾问、技术顾问、特聘/兼职/客座教授和环境与生态咨询专家,为他们提供咨询介绍,引进新方法和新技术等。在美国的一些会员还经常负责或参与为国内学者安排学术访问。
与此同时,协会发起和赞助成立了美国生态学会亚洲分会,旨在加强亚洲和北美生态学者之间的交流。
为国服务
20年来,协会会员在国内外组织参加了多次相当成功的讲学和讲座,吸引了众多知名的生态学者和年轻学子,反映热烈。
1990年,由武昕原博士参与组织生态学、保护生态学和环境保护大会;
1995年,林俊达博士、何希博士主持水生生态学进展讲座;
2001年,潘愉德博士组织西部开发考察研讨会。
2002年,缪世利博士主持华南植物所和协会由共同举行的生态系统演替与生态恢复实践学术研讨会,14名协会成员参加。
2004年,协会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美国生态学会海外亚洲分会、美国地质调查局合办北京外来入侵物种国际研讨会,缪世利博士为大会主席。
2005年,彭长辉教授和江洪博士在广州主持国际生态系统碳平衡研讨会
2007年5月21~24日,协会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生态学大讲堂、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在北京举行“中国生态大讲堂2007——生态学未来之展望高级研讨班”,来自全国60多名研究生和青年学者参加,全部专题报告由协会成员演讲,专题报告已编辑成书用中文发表。
2008年9月,林光辉教授、林俊达教授、陈吉泉教授、古滨河博士、李百炼教授、刘秦勤博士、伍业钢博士、张立教授和国内专家共同在厦门大学举行了湿地研讨会。
从1999年开始,由邬建国教授主持的生态学现状和现代生态学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今年6月将在兰州举办第五届现代生态学讲座。
由陈吉泉教授主办的每年一次的复旦大学生态学高级讲习班,从2004年开始为祖国培养了大量高水平的生态保护人才。
2007年5月22~27日,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等20多个国内外生态学相关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和团体,共同发起由协会会员李百炼博士任会议主席的“第三届世界生态高峰会(EcoSummit2007)”在北京举行,并发布《北京生态宣言》。此次峰会是国际生态学领域有史以来参与的国际组织和代表国家最多的一次大型、综合性、高层次学术交流会议。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学者共同为全球生态可持续发展问题出谋划策。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同胞和海外华人的心,协会组织大家捐款并慰问华西亚高山植物园。同时唐剑武博士还将在2009年美国生态协会年会上组织专题分会,为祖国防灾抗灾出谋划策。
协会会员们在《科学》、《自然》和《生态学》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了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为生态学发展和中国环境保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年来,协会会员参加编写和翻译了5部中文学术专著:
《现代生态学博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发行,主编刘建国(协会会员),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的会员参加了该书全部章节的撰写;
《大坝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当代中国研究专集)》,当代中国研究中心1997年出版发行,编委伍业钢等,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的会员参加了该专集全部章节的撰写;
《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物响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发行,副主编林俊达(协会会员),该专著约50%的内容由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的会员撰写;
《现代生态学讲座(第二卷、第三卷和第四卷)》,科学出版社出版,主编邬建国等,该专著绝大多数内容由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的会员撰写;
2005年,协会翻译了美国生态协会的《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前沿》和《生态学未来之展望》。
2009年暑期,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将出版魏晓华博士和孙阁博士合写的《流域生态系统过程和管理》。同时,高等教育出版社还帮助协会出版了杂文诗词集《绿色人生——中华海外生态学人诗文集》。
1995年以来,中国的3大生态学刊物(《应用生态学报》,《生态学报》和《植物生态学报》)都有本协会会员担任编委,其中彭长辉和缪世利还担任了《植物生态学报》的主编。
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长王如松在评价协会时说道:“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一直在联络、组织海外生态学者,为促进中国生态学的繁荣兴旺和推进祖国的环境保护而辛勤奔波、牵线搭桥,在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决策咨询、论著出版、期刊编辑、人才培养等方面,为振兴中华生态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科学的事业心、民族的认同感、环境的忧患意识和报效家园的责任心,激励他们年复一年、持之以恒的协同奉献。协会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生态学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20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其环境恶化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保护地球的自然资源成为紧迫需求,中国公众对环境知识不断提高,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的任务更为任重而道远。
(供稿/中华海外生态学者协会)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