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9年第3期 > 正文

清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0年

2009年03月18日  来源:神州学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的高层次人才计划,已实施10年,10年间,清华大学在长江学者评聘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成绩,先后有73名长江特聘学者和37名长江讲座学者入选,调入长江学者5名。长江学者迅速成长并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不仅有利于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而且带动了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完善了人才引进体系,推动了学科建设。

 

 

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清华大学的成功实施,对清华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前校长王大中院士曾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个‘非常好的计划’,从实际的效果,促进我们的机制改革来看,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推动下,清华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公开招聘和遴选长江学者,吸引了一批杰出的海内外中青年学者前来工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学术带头人,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群体和创新团队。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加快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清华大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项人才计划,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形成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体系,吸引海外学者以更加密切的方式与清华大学合作,甚至加盟清华大学。

 

继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国际著名数学大师林家翘院士正式落户清华大学后,世界计算机科学最高奖——“图灵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姚期智先生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讲席教授职位,来清华大学担任全职教授。2005年开始,他亲自指导了多名博士生和本科生毕业设计,为信息学院本科学生开设“理论计算机学”基础课。作为首席科学家,他为筹建信息国家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计算机密码学和计算机图形学两个方向上组建了世界级的研究团队。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学术带头人队伍的引进上加重了砝码,使得清华大学原有的人才引进体系更加完善,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在获批特聘教授后回国工作。为了更好地配合实施,学校在人才引进与智力引进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构建了完整的引进体系,同时也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提供后备人才贮备。

 

在人才引进举措上,199891日清华大学开始实施“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希望引进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广泛学术联系和全面个人素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使他们成长为学校学科带头人。目前共有110人入选,已经报到99人。这些人才入校后成为各个院系的中坚骨干力量,在学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很多身居海外、心系祖国的留学人员因某些原因无法直接回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讲座教授制度为他们提供了为国效力的途径,讲座教授制度采取灵活措施,提供了与国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相关学科发展。

 

清华大学先后吸引了37位讲座教授,分别受聘于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生物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人文社会科学、公共管理等学科,与相关领域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在校期间组织多种国际性的研讨会及专题讲座,共同指导研究生。讲座教授制度为很多一流的华裔学者建立了和国内长期合作的渠道,也让更多学者通过此项制度了解了国内的人才政策。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制度突破了高校传统的用人观念,凸现智力引进的重要性,使高校人才队伍逐步呈现出开放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加充分发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引进智力资源,清华大学“讲席教授”制度应运而生。

 

设立“讲席教授制度”的目的是“吸引国内外杰出学者为清华大学的教育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造就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推动学校相关学科向世界一流水平发展”。作为一种智力引进的崭新模式,“讲席教授制度”成为清华大学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赶超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

 

在每位牵头的讲席教授的感召下,一批不同国籍的学者聚集在一起组成“讲席教授团组”,从200110月至今,先后共有20个讲席教授团组受聘,有100余名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副教授通过讲席教授制度来清华工作,对清华的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200110月,清华大学聘请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普渡大学萨文迪教授为首位讲席教授,同时聘请他出任工业工程系第一届系主任。萨文迪教授很快带动清华的工业工程学科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他瞄准世界一流,提升了工业工程系在国际上的影响。

 

通过这一制度,更多外籍学者开始认识和了解清华现状,很多讲席教授愿意采取更加密切的方式与清华进一步合作或正式加盟清华。“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教授,2003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讲席教授,并组成一个实力雄厚的讲席教授组。20049月姚期智回国正式加盟清华大学,成为高等研究中心的全职教授。另外,计算机系讲席教授组成员、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教授李明,被聘为第六批长江学者讲座教授;生物系讲席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施一公于2006年入选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7年底正式回国到清华工作;经管学院的两位讲席教授团组成员李稻葵、白重恩,先后正式成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并先后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一流学者回国工作,在清华产生了人才集聚的强烈效应。

 

 

激励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每位上岗的特聘教授提供每年10万元的岗位津贴,这不仅仅是一个津贴数额上的突破,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传统观念的突破,它体现了知识分子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价值,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其影响是深远的。

 

“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的用人机制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进一步打破了学校用人制度中存在的人才单位所有制、职务终身制以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等弊病,为清华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鉴。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是对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奖励制度,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也体现了高校教师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在“以岗定薪、优劳优酬”分配机制的影响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能够率先推出岗位津贴制度,带动高校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幅度提高教师特别是杰出人才的待遇,为吸引、稳定优秀人才创造了条件。“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也推动了清华大学合同聘用制度、岗位聘任制度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改革。2002年开始实施附加津贴制度,提高了教师的收入水平,增强了院系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加了对教学的投入,有利于青年教师和引进人才的事业发展,调节了岗位津贴的分配刚性,促进了科研团队的建设。为加强各类人才的支持力度,2006年清华大学制定了《清华大学关于加强“十一五”期间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加大了引进各层次人才的支持。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极大推动了清华校内的人事制度改革,有力促动了清华大学岗位津贴制度的出台和完善,并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很多制度的出台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师分系列管理、聘任制下的多种用人模式、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激励机制等。

 

 

培养和集聚学术带头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设立之初便定位于“培养、造就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经过多年努力,清华部分优秀学术带头人成为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而受聘后回国工作的特聘教授也已成为所在学科的领军人物。至今,清华大学有7位长江学者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饶子和、杨卫、范守善(长江学者成就奖获得者)、薛其坤、郝吉明、孟安明、张希。先后有15位特聘教授入选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他们是符松、李亚栋、南策文、曾攀、应明生、尤政、孟安明、张作义、李稻葵、王小云、陈晔光、白重恩、黄翊东、张政军和余锡平。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清华大学产生了良好的人才聚集效应,促进了学科建设。

 

19982007年,清华承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余人,其中10人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饶子和、罗毅、姚强、南策文、吴建平、雒建斌、孟安明、王光谦、胡事民、张希)。长江学者负责的科研项目入选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有10余项(康克军、王光谦、尤政、杨卫、郑泉水、吴建平、韩征和、聂建国、欧阳明高、程京、周济、南策文等)。长江学者负责的科研项目入选教育部科技奖励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的有20余项。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也推动了清华大学人文学科建设。从2004年开始,第二期实施范围扩大到高等学校的人文社会学科领域,清华大学入选长江学者的文科教授有7位,他们分别是人文学院景军教授、张国刚教授、万俊人教授,经管学院李稻葵教授、白重恩教授、陈国青教授和陈剑教授。他们不仅在学科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教学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为社会发展乃至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决策献计建言。

 

 

催生高水平的创新群体

 

教育部实施的“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除长江学者外,希望“凝聚并稳定支持一批优秀的创新群体,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和当量效应,提升高等学校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推动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清华已经形成了不少人才高地,这些特聘教授在各自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还共同协作形成强有力的学科团队,形成学科优势。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核心,近年来形成了一批优秀群体,如“固体力学”特聘教授杨卫、“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特聘教授王光谦、“生物物理学”特聘教授饶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聘教授应明生、“材料学”特聘教授南策文、“机械设计及理论”特聘教授雒建斌、“材料物理”特聘教授薛其坤,都作为学术带头人带动了本学科的发展,其领导的学术群体均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清华大学“物理电子学”特聘教授罗毅为带头人的“新型集成光子器件及其在智能光网络中的应用”研究组以及南策文、李蓬、雒建斌、李亚栋、周坚、聂建国等特聘教授的研究组也先后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在长江学者的带动下,一批优秀的学术团体得到迅速成长。

 

这些学术带头人互相协作,不仅实现了优势互补,提升了整体的学术水平,而且已催生出很多一流的研究成果。

 

如生物系孟安明教授负责的发育生物学实验室和陈晔光教授负责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合作完成的研究性论文《斑马鱼Dpr2通过促进Nodal受体的降解抑制中胚层诱导作用》于2004101日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这是该系教授完全在国内工作成果的展现,也充分证明了特聘教授们的精诚合作构成了对世界前沿研究领域的冲击力。

 

饶子和领导的学术群体的研究论文《线粒体呼吸链膜蛋白复合物II晶体结构》于200571日在国际上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细胞》上发表。这项成果的主要研究人员都是20多岁的研究生,饶子和将他们称之为“中国结构生物学界的未来”。

 

20059月,化学系李亚栋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A general strategy for nanocrystal synthesis在《自然》杂志4374055期上发表。该文是化学系第一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型论文,也是团体智慧的结晶,研究成果入选2005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计算机系特聘教授吴建平先后主持承担完成20多项国家重点和重大科研项目或工程,主持研制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联合项目“中国高速互联试验研究网NSFCNET”,并首先实现了与下一代互联网络的互联,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络研究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他与团队成员一起开拓科学研究新领域,为我国互联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吴建平教授开始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理论研究”首席科学家。

 

核能研究院“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则是大团队进行科技攻关的典范。特聘教授张作义作为团队核心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被列为国家16个重大专项之一,张作义担任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设计师。示范工程一期规划建设一台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是在由清华大学自主设计、建造和运营的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的技术基础上建设。200810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揭牌。

 

 

促进教学与人才培养

 

清华的长江学者们不仅成为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还成为教学、社会工作中的骨干力量。这些学术带头人不仅学术造诣高,而且注重人才培养,身体力行,教书育人,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指导学生等各个环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郝吉明、康克军、郑泉水、杨卫、李亚栋、孟安明、饶子和、魏飞、应明生、贺克斌、陈国青等特聘教授指导的博士生中共有16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长江学者袁驷、郝吉明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这些特聘教授为中青年教师树立了重视学生培养、积极投入教学的榜样。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实施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特聘教授制度对清华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为特聘教授在学术梯队建设、引进人才科研经费资助、研究生招生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和倾斜的政策,吸引并培养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贯彻人才强校战略,建设一流教师队伍的实践中,应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各项引进政策,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以高层次人才建设带动科研、教学各项工作。放眼未来,清华大学将再接再厉,积极落实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各项措施,探索学科带头人的成长规律,完善制度和政策环境,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

 

(供稿/清华大学人事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