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9年第3期 > 正文

感受古巴小镇哈奎

2009年03月17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图/房维

 

哈奎,是一个安详、宁静的古巴小镇。

 

沿着哈瓦那起始的高速路,差不多一个半小时,160多公里的路就消弭在了道旁的空旷与荒凉。下了高速向左就到哈奎了,与古巴其他小镇很相似,一个中央小公园,一条并不怎么喧嚣的商业街,还有就是大片的两层各色小楼。从朋友的学校出来,就是一大片的国有橙子林,放肆地望不到头,有些已经挂果了,但都没有像国内那样的围栏,如果你愿意,大可以走进去摘上几个,绝不会有人指责你什么,据说有一次同学去摘果子,遇到了几个古巴人,他们本以为被逮了个正着,但古巴人的话着实让人几分惊讶:“你们要是喜欢的话就多摘点,估计过几天国家就又要来收了。”就如在有的中欧小镇的路旁会有免费的啤酒一样,人们路过的时候大多会喝上一口,但都是很适可而止的,绝对不会贪小便宜地拿着个瓶子去接回家去,这样一种素质就连在喧嚣的哈瓦那也不多见的,更何况哈奎可不是一个富裕的小镇,想到这里心中不免平添几分好感。

 

通向镇上的小路还算是不错的沥青路,道旁的电线杆整齐地沿着平坦的红土地排向远方,路上车不多,索性就只好坐了辆马车,这里的马车全然不比哈瓦那那种5红(见[注])一人观光用的马车那般精致光鲜,马后就是一个破旧的用钢筋焊成的车厢,跑起来还有点硌人。赶车的是个带着帽子的老人,时不时会瞟一眼我们,并冲我们笑一下,接着又吆喝起了“嘎碚丘”,意思相当于与国内的“驾”,这个词是从“马”这个单词的西语发音变化而来的。心里窃喜,还好咱中国人用的是“驾”。从马车上看到的成排的橙子树的幼苗,像极了《云中漫步》里的那个葡萄庄园的葡萄苗,在略带起伏的砂土上规规矩矩地长着。老人一路上都和路人打招呼,无论是车里的还是行人,这样的景象在哈瓦那应该差不多已经绝迹了,先还以为只是因为老人的熟人多罢了,但后来我们的汽车司机也是这样待人,这才让我意识到在这个小小的哈奎,这是一种习惯,一种风致。这份融洽与和谐,还带点温馨的感觉,真的,很是温暖我们这些异乡人的心。新年的第一天,镇上很多的商店都关了门,只有全国连锁的那种类似于麦当劳的古巴快餐店还开着,店子很干净还有张撞球桌,周围总是围满了笑的很灿烂的小孩。见了咖啡机,本想要杯意式浓缩咖啡来消解下一路的困倦,但是他们却不提供咖啡(在古巴这是常有的事)。 

 

转过街角,在卖果汁的那家小店才有卖咖啡的。镇上几乎见不到几个黑人,他们的眼睛都很美,很多人都拥有那种能够看透心灵的湛蓝。纯粹、澄澈,略带忧郁,像巴拉德罗的海。哈奎的中心广场上没有那么多的历史遗迹,雕塑、教堂几乎全是新建的,那尊1945年的纪念母亲的白色雕像很美,母亲安坐着,怀里的婴儿正在吃奶,一旁大一点的孩子拽着母亲的衣角,目光也落在了婴儿身上。第一天回学校坐的是辆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产的威利车,上了车,才发现恍若置身于《布达佩斯之恋》那辆灰暗的小车,不同的是我们带回了欢乐,而它却带着忧郁远去了,离我们远去的是丰收的橘林,离它远去的却是一束忧伤的紫罗兰。出了哈瓦那才发现,朗姆酒远不止“哈瓦那俱乐部”这一种味道,“混血姑娘”与“巴拉德罗3年”的味道都比一般的“哈瓦那俱乐部”好很多,没有那么烈,虽然不乏后劲,但入口更加的绵软,古巴当地人实际上很少喝“哈瓦那俱乐部”的,但是对于游客,几乎就只认定了“哈瓦那俱乐部”。尤其是3年的“巴拉德罗”,入口的时候甚至可以与“特制哈瓦那俱乐部”相比,“巴拉德罗”这种朗姆酒是产自古巴东边的圣地亚哥,而非哈奎北边那个巴拉德罗。

 

哈奎的夜很凉。哈奎是一个很可人的小镇,就连小孩也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这在哈瓦那是绝对见不到了的。他们生活得很平凡但却暖暖的,洋溢着人文气息的恬淡,一种小镇独有的和谐与单纯的幸福充盈着每个人的面庞。在哈奎,感觉到的是一种宁静着的和睦,而不像在喧嚣的哈瓦那那样是一块被人盯住的“肥肉”。

 

第二天的行程颇为丰富,租了辆老爷车,车是上世纪古巴革命那年美国产的蓝色福特,但是各个部件均换过了,从哈奎出发,穿过高速路,过了萨巴塔半岛的提示牌,径直走就到20多公里开外的鳄鱼养殖场,现在是旅游旺季,尽管西方真正在经济危机中煎熬,但是来这里游客也不见少,门票是5红一个人,而且居然没有可用土比购买的学生票(我们以前去的地方全是用学生证来买学生票的,相比之下可以便宜几十倍),替司机买了张票就进了去,一路上司机也帮了我们不少忙。和司机谈话后才知道,现在的票价是最高的,若在等上个两三个月,票价不仅会降,而且门票还会包括坐快艇到沼泽那边的瓜那波,而现在就只包括了一瓶果汁。

 

鳄鱼养殖场还算不错,里面的鳄鱼至少比国内动物园的勤劳很多。养殖场里面的餐厅还提供鳄鱼肉,我们一大堆人按照典型的学生消费方式,才要了一份,就是尝尝味道而已,鳄鱼肉的味道介于鱼肉和牛肉之间,有些粗糙,还带些腥味。在鳄鱼照相的地方,花1红就可以上去和那条满值得同情的小鳄鱼照张相。出了养殖场,穿梭在两旁高耸荒草的路中,差不多半小时的样子,就到了长滩,这里的长滩可不比美国加州的那个,没有停泊着的玛丽皇后,有的只是一条浅灰色的嵌在科期诺海湾里的沙滩,沙很细,但是不比巴拉德罗那样白净,这是第一次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加勒比海。这里游人来的很少,大多是当地人开车来度假的。

 

沿着滨海公路一路南下,就到了1961年那个轰动世界的吉隆滩,很多人都叫它猪湾。在吉隆湾,还有一个详细介绍当年猪湾事件的博物馆,由于我们是学生,就免费进了去。博物馆不大,但是陈列着很多当年的武器、衣物什么的,如今的吉隆滩上战争的硝烟早已被装进了博物馆,在博物馆旁边,就是一家新建的旅游用酒店。到了吉隆滩,放眼望去,加勒比海相比大西洋,平静了很多,很难想像出当年的那份硝烟。吉隆滩的沙滩上堆砌着不少珊瑚的碎片,小石子踩上去满硌脚的。在海滩上居然捡到了小的那种白色的脑珊瑚。在海滩上后来我们还吃到了野生的龙虾,当地做法,煮熟后再加点酱,配菜也十分的简单,就是萝卜和炸香蕉片,若按照国内的价格我们几个人还不得花个五六千块,但是这里却只花了40红,差不多300多元人民币的样子。渴了,来一口椰子汁,歇息在沙滩旁的枯树。放眼望去,弧线的白色沙滩就这些椰树,应和着澄澈湛蓝的加勒比海水。远方,海面折射出太阳的闪亮,粼粼的,迷离了眼,依稀还感觉得到当年历史的韵味,一个时代的激情与奋斗。

 

当人们到加勒比海的明珠——古巴的时候,大多只会到北岸,也就是大西洋沿岸去玩,其实,只有当到过了真正意义上的加勒比海沿岸后,才会对这样一个称谓有更多一点了解,而不只是沉醉在巴拉德罗的那份拉斯维加斯式的风姿里。

 

到鲜有游客涉足的地方去看看,你会发现,风景原来可以如此别致,说不定还会偶遇陶翁笔下的那份久违的质朴着的飘逸。真的,很美,很温暖,很珍贵。

 

 

[]:“红”即可兑换比索。古巴社会现在流通着两种货币,一种叫可兑换比索,又叫“红比”,票面印刷质量较好,相当于古巴的外汇券,外国人一般都用它支付旅行费用的。1红比相当于7元多人民币,在古巴的大部分商品(农产品除外)是用红比标价的;另外一种货币叫做古巴比索,也叫“土比”,不能直接与外汇兑换,1红比现在相当于24土比。土比在古巴人的生活中用得很多,很多古巴人的工资就是用土比来支付的,一般的只有300土比一个月。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