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9年第2期 > 正文

2008,我做过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2009年02月18日  来源:神州学人 
  

 

/张永棣

 

日历翻到了2009年。别了,2008年。身处在圣彼得堡的深冬,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白雪,感叹着时间的飞逝,我手中拿着自己心爱的DV,打开视屏,回忆也随即打开。

 

在这些记忆的碎片中,最丰富的当然是属于那段在北京做奥运志愿者的经历。打开第一段影像,它记录了我第一次拿到志愿者衣服时候的喜悦,那是一种主人般情感的寄托,那一刻感觉自己承载了太多的使命。激动、荣耀、兴奋,随着新服装的换上,变成了一段历史旅程的动力。

 

随着录像的画面,我的思绪回到我们演习时候。那是为了应付真正比赛的来临,我们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演习。我当时是扮演一个喜欢挑毛病的观众,面对志愿者的服务,我们总要拼命找茬。我们疯狂地问作为志愿者的战友一些很傻的问题,弄得他们很无奈。这时我旁边一个朋友给我出主意说,你用俄语去刁难他啊,他不懂俄语的啊。我一听,心领神会。我也不管做志愿者的伙伴怎么解释,我就只用俄语跟他说话,他都快急哭了,最后悄悄对我说:你要再这样,我就要你请客吃饭了。于是我才作罢,放他一马。当然,这种小小的捉弄让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了!

 

200888日,北京奥运会隆重开幕了,全中国人的热情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那种梦圆后的感动总是让人有些怀疑自己感觉的真实性,幸好我记录下了这一切,现在看到这些场面我总是很激动,很骄傲。中国给世界留下了一次无与伦比的奥运会记忆,而奥运会也留给了中国自信、骄傲和自豪。

 

第一天在奥运会曲棍球场上岗的日子是值得记录的。看到当时的自己,觉得特别神气,明明前一夜还有太多的惶恐和不安,但只要站在工作岗位上,马上显得精神十足,因为我知道,这一刻,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当然,录像还偶然地记录了这样一刻,作为一名来自俄罗斯的海外志愿者,我被那群英语帮“打压”得很厉害,因为我是从俄罗斯来的,英语我有些忘记了,而在场馆见的外宾多是用的英语,所以我见到外宾,有的时候干脆就叫身边其他的志愿者去回应。

 

那天,我还是像平常一样站在岗位上,很程式地看着周围的人来人往,而轮岗休息的朋友用我的DV盲目地拍着什么,突然又来了3个外国人,希望从我左边的一个区域经过,可是比赛的时候那个区域是用铁丝网隔开了的,是为了防止观众进入运动员和工作人员区域。我向他们走过去,说了一句“closed”,他们听了有点疑惑,想再问问,可是又没说出口,然后他们相互之间说了几句。突然间我觉得他们说的单词好熟悉,啊,原来是俄语!那种感觉有点他乡遇故知的意味。“你们会说俄语?”我马上用俄语问道。他们听到以后也很惊奇,连说:“对、对!你也会说俄语?”然后马上用俄语向我咨询了一些问题。当时说得很开心,毕竟对于彼此都是一个惊奇。

 

我从没想过会在这个场馆遇到俄罗斯人,因为俄罗斯人眼中hockey代表的是冰球,对于曲棍球,还不是很多人知道。我的很多俄罗斯朋友听说我在曲棍球场为奥运会工作的时候还很惊奇,以为夏季奥运会开设冰球项目了。后来通过交流,我发现,向我问问题的是哈萨克斯坦奥委会的几个官员,看着他们得到答案后满意地离开,我感到很欣慰。原本以为自己在曲棍球场俄语就要禁声了,没想到在那一刻还真用上了。我周围的几个志愿者朋友看到我说俄语还特意鼓起掌来,说:“看,说了你有用吧!”

 

视屏记录最少的是离别的时候,因为我不喜欢离别的滋味,就像看到奥运圣火缓缓熄灭的那一刻,我感性的思维总是不忍面对这种理性的画面。最后一天,我们在场馆大声唱歌,疯狂拍照,纪念和宣泄我们心中喜悦与伤感的情绪,而那一瞬间,依稀发生在昨天……

 

突然耳边传来了一个熟悉的旋律:“有一个梦,由我启动……”这是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听得最多的《志愿者之歌》。它让我沉醉于回忆,忘却此时我还身在俄罗斯,并且告别了2008

 

曾听人说过,有回忆的人是富有的。这一刻,我更加体会到了回忆的价值,感谢2008北京奥运,留给了我这些珍贵的记忆……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