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9年第11期 > 正文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 以人才汇聚为根本——记苏州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

2009年11月20日  来源:神州学人 
  

东吴大学校门。

 

/孙德芬

苏州大学的主要前身之一是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作为东南名府,东吴大学在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中,以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注重学用并举,强调德术兼备,培养了大批贡献卓著的仁人志士。进入新世纪后,苏州大学这所百年名园在多校合并的基础上,广纳各校办学理念之精华,融汇学科贯通之优势,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劲、人才培养显效的新格局。

为了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成果显著、创新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苏州大学在加强人才培养的同时,致力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外优秀青年杰出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为学校的教师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使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及综合能力方面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2008年以来,苏州大学共引进了正高职称者55人,包括两院院士1人、特聘教授31人;副高职称者33人,博士147人。这些人才中有65名海归。他们的加盟,进一步壮大和充实了学校的师资队伍,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进举措推陈出新

近年来,为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内外人才来苏州大学,学校适应形势,解放思想,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引才举措推陈出新。

学校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推进高水平科研为目标,调整人才引进要求,从提供良好的事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两方面入手,加大高水平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力度。政策的有效引导和学校广纳人才的诚意为人才储备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2006年,苏州大学调整人才引进的有关政策,修定了《苏州大学人才引进暂行办法》和《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制度实施办法》,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培养、引进、造就一批学术上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的学科、学术带头人,提高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竞争实力,苏州大学设特聘教授岗位,向海内外招聘英才。

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苏州大学也十分注重对已有人才的培养,通过东吴学者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创新团队计划,努力营造高水平学术人才成长环境,造就一批思想活跃、业务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以中青年为主,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研究骨干,着力搭建领军人物研究骨干青年博士三位一体的学科梯队和学科广泛交叉、深度融合的研究团队,形成科研攻关的合力。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激发科研热情、提高管理效益的催化剂,苏州大学近年来狠抓制度建设,强化体系管理,使引进人才更好地发挥作用。20088月,学校先后出台7个重要文件,从科研项目设置、学术管理、评优奖励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了科学、健全的管理体系。

学校还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开始实行协议工资制和年薪制,给予在国内较有竞争的待遇。同时与他们签订个性化的协议,在安家费、购房补贴和科研启动费等方面制定因人而异的标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

为了适应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的需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制定了《苏州大学聘用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暂行管理规定》,按照国际惯例为外籍专家和教师提供养老补贴和医疗保险补贴,切实保障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权益,更有利于吸引外国专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专家来校工作。目前,已经有11位外籍知名专家签约来校工作,其中有些教授已主持了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为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资源,学校积极参与苏州地方政府的姑苏创新人才计划,构建身份在苏大、创业在苏州的灵活用人机制,拉近学校与产业的距离,切实提高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校认真组织引进人才申报苏州市紧缺人才资助、姑苏领军人才计划等,共获得资助600余万元,并成功申报了李述汤院士领衔的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计划,获得省资助100万元,同时苏州市政府还给予一定的经费配套。

  

苏州大学理工大楼。

 

人才招聘放眼全球

苏州大学对引进人才高起点、高要求,加强了对政府和地方资源优势的开发,和江苏省人事厅、苏州市政府一起组团参加了国内的多场现场招聘会(包括海外人才专场招聘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能招聘到更多的海外优秀人才,苏州大学注重在网络和其他媒体上扩大学校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校陆续在《科学》上刊登了5次开放式的人才招聘广告,还多次诚邀海外校友回母校贡献学科发展的金点子。广告刊登后,包括美国、新加坡、英国、芬兰、加拿大、荷兰等国在内的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纷纷前来应聘。

目前,前来应聘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达140多名,其中已经有10多名特聘教授与苏州大学签约,还有10多名高层次人才已达成工作意向。美国乔治城大学终身教授、长江学者樊赛军,哈佛大学教授秦正红等校友纷纷扎根母校,领衔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弗吉尼亚爱若华斐尔法克斯医院(Inova Fairfax)董事、血液病学和外科病理学专家漆丹毅博士不仅被聘为兼职教授,而且成为学校历史上首位校长医学发展顾问和苏州大学附一院首位病理科海外主任。

目前,苏州大学正在实施在各学科领域的国际顶尖杂志发布招聘广告的计划。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高层次人才,在寻求在国际媒体上刊发招聘广告的同时,还将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上刊登人才招聘广告,力争招聘优秀的具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高层次人才。

  

引进服务细致入微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非常残酷,有时稍有怠慢就可能失去一位优秀的人才。为此,学校人事部门在平常工作中,解放思想,努力提高工作主动性,积极为基层院系服务,多次到黑龙江、吉林、安徽等地登门拜访高层次人才,以三顾茅庐的精神求贤,引进来,用得好。

为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能尽快投入到正常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全校上下服务于引进人才,首先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认真及时解决引进人员的过渡房安排、配偶安置、小孩入托上学等困难,为高层次人才购买住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每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在引进时热情接待,周到服务,全程陪同,以诚意打动人,以事业吸引人。不仅认真回复每一位应聘者,还及时与他们及各个学院、研究所联系,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各类应聘手续,直至签约。

  

团队引进成效显著

近年来,苏州大学一直注重学术大师+创新团队的人才引进模式,以引进的特聘教授为首,成立实验室或研究所(中心),通过招聘梯队人才和与本校人员的整合,形成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效应和资源凝聚。

针对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特点,学校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人文社会学科方面,苏州大学坚持项目带动、研究推进高端引领、梯队跟进条件保障、形成特色,设立校级青年教师后期资助项目、重大研究项目、应急研究项目、委托研究项目,实施特色研究领域培育计划,重点资助一批优长和特色项目,使获得资助的研究领域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

苏州大学还在办学经费并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加大对优秀科研梯队的构建力度,科研人员参加高水平科研项目申报和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都能得到经费资助,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学术背景、学术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学术骨干打下了基础。从近2年的科研立项和获奖成果来看,学校人文科研省部级以上立项项目和获奖项目的取得者80%源自领军能力强、学科基础好、科研实力雄厚的研究梯队,学术骨干中不乏具有海外名校学习和高访的经历。

结合创新团队计划培育、重大攻关项目研究和特色科研项目的开展,学校推进了专业研究所建设计划,将其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在国内领先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研究所。苏南发展研究院、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国昆曲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园林文化研究中心、苏州园林遗产保护研究所等,使苏州大学成为了吴文化研究的重镇。

2008年,学校出台了科技创新四大培育工程,针对科技创新团队、平台、重大项目及重大成果开展培育计划。近期,学校启动了苏州大学科技创新计划,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积极开展实质性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防科工委、纺织总会和江苏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战略协作,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改进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近年来,学校重点投入,重点扶持,着力建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成果显著、富有创新意识、梯队结构合理的优秀学术团队,带动一批重点学科、优势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学校围绕重点优势学科,已引进组建了10多个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创新团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以科研项目、科研基地为依托,进行前瞻性、交叉性研究,取得了充分体现苏州大学创新能力的标志性创新成果,学校近年来科研项目和科研论文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呈明显的上升态势。

其中,以薛鸣球、潘君骅两位院士领衔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术团队,以阮长耿院士领衔的血液学学术团队,以欧拉奖获得者朱烈教授领衔的组合数学学术团队,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樊赛军教授领衔的放射医学学术团队,以哈佛博士秦正红领衔的衰老与神经疾病研究学术团队,以徐智策教授领衔的围产医学生物学团队,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团队,系统生物研究中心团队,肿瘤细胞与分子免疫实验室团队,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团队,以及现代蚕桑丝绸工程学术团队等,已蜚声国内外。

由英国剑桥大学神经科学博士徐智策教授领衔围产医学生物学研究创新团队,是国内首个胎儿学研究团队。它以苏州大学基础医学系围产与胚胎发育研究室为核心,汇集了学校附属儿童医院、附一院妇产科、附二院妇产科、附一院药剂科、基础医学系解剖和组织胚胎教研室、生命科学院遗传研究室的优势力量,将基础与临床相结合,建设一个面向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胎儿学研究团队,在国内尚属首家。

2008年苏州大学引进著名纳米与光电子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李述汤教授,并由其领衔成立了功能纳米与软物质(材料)实验室。学校在独墅湖校区专门建了8000平米的实验室,投入1亿资金建设,从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引进了11位特聘教授和4位副教授。其中从美国柯达公司研发部引进的高级研究员廖良生教授已成功入选了国家千人计划,他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和半导体器件物理、应用表面和界面物理、有机半导体器件、半导体薄膜材料的研究。

苏州大学组建唐仲英血液学研究中心,得到1000万捐赠和江苏省3000万配套资助,2008年以来,已从海外引进了6位学科带头人和梯队成员。团队成员的加盟,不仅增强了相应学科的科研水平,同时带动、辐射、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发展、交叉与融合。

  

苏州大学运动场。

 

人才引进抢抓机遇

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苏州大学已经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可以更好地发挥集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作用。同时,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当下,利用经济危机这个冬天进行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储备是学校人才引进工作面临的一大机遇。

在今后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中,苏州大学将继续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和学科前沿研究凝聚学术队伍的高人才引进模式,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物,打造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

(供稿/苏州大学人事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