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9年第1期 > 正文

中阿高教合作首建新平台——记“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

2009年01月22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图/本刊记者  徐妍

 

200811月的扬州依旧葱茏。1120日,由教育部主办、扬州大学承办的“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在此拉开帷幕。来自中国和埃及、约旦、黎巴嫩、摩洛哥、沙特、苏丹、叙利亚、突尼斯、阿联酋、也门等10个阿拉伯国家的大学校长、教育官员、阿盟代表、有关企业代表等出席开幕式。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出席开幕式并作了题为《携手共进,重塑辉煌》的主旨演讲。他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并阐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中阿教育合作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以及下一步合作的倡议。

 

章新胜说:“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中华民族,还是阿拉伯民族都曾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篇章。中国和阿拉伯地区是不同文明间和谐共处、求同存异的典范。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在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特别是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积聚知识资本,走以人力资源为本的强国道路。”

 

章新胜还指出:“在区域的合作进程中,不论是贸易合作、经济合作,还是文化、体育、卫生和科技等的交流合作,说到底是人的合作,而人的合作归根到底要有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在这些方面,教育起着其他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思想的交流,没有心灵的沟通,一切合作都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也很难扩大和深化。”

 

“举办‘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积极推动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教育合作交流向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发展,不断增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与合作。通过高等教育的合作,从而奠定基础,进而拓宽到经济贸易、科学技术、文化卫生等领域。”

 

阿盟秘书长顾问、教育科研司司长法伊格·萨伊德·萨利哈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阿拉伯国家联盟是阿拉伯世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组织,自上个世纪40年代成立以来,就致力于阿拉伯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萨利哈女士还高度评价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各领域包括高等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并充分肯定了中阿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阿盟和中国建立对话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科教方面的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阿拉伯国家要向中国学习更多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的先进经验。萨利哈女士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建立起中阿双方高等教育之间的合作平台和长效机制,吸引更多阿拉伯国家的高校和师生参与其中,以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她说自己对中阿高教互利合作的未来充满信心。

 

研讨会上,来自中阿双方高校代表和部分企业代表分别发言,介绍了各自学校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路,提出了联合培养人才、建立高等教育定期会晤制度、加强校际合作等诸多中阿教育合作的具体建议。随后,各国大学校长、有关教育机构进行了互动研讨活动。

 

国家留学基金委秘书长刘京辉在会上介绍了近年来有关国家公派及来华留学生的情况。自1950年我国接受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起,我国来华留学工作开始起步并稳步发展。近60年来,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培养了一批教育、科技、外交等各方面人才,对巩固和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受教育部委托,国家留学基金委自1996年开始实施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工作,已经有180个国家的学生获得资助来华留学。资助规模也由1996年的5000多人,扩大到2008年的1.4万人。中国国内高校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有奖学金生在学习。按国家规划,到2013年,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规模要达到2.6万人。

 

刘京辉表示,随着教育国际化备受关注,中国欢迎更多的阿拉伯国家教师和学生来华交流和学习,国家留学基金委愿为中阿高教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

 

国家汉办副主任胡志平也介绍了有关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建立孔子学院的情况。截止目前,国家汉办已经在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49所孔子学院和56所孔子课堂,提供语言教学、汉语师资培训和各种文化交流及学术活动等服务,除了在大学提供正规的汉语教学以外,还面向社区提供各种非学历的汉语教学服务。

 

目前,国家汉办已经和5个阿拉伯国家合作开办了6所孔子学院和1个广播孔子课堂,分别在黎巴嫩、约旦、摩洛哥、苏丹各1所,埃及3所。

 

胡志平说,研讨会提供了一个了解阿拉伯国家在汉语言教学等方面需求的平台,有利于国家汉办今后工作的开展。

 

 

大学方面,北京大学自上个世纪40年代设立中国国内大学中第一个阿拉伯语言文化专业,就在阿拉伯语、阿拉伯文化教学、研究与传播方面做出了许多开拓性努力。近年来,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各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北京大学与阿拉伯各国教育文化交流交往也愈加频繁密切。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接收来华留学生最多的学校之一,每年接收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9000名留学生,截止目前已经培养了2200多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为中阿培养了一大批对外友好使者。“要进行交流,最关键的是语言,任何交流都离不开语言。有位阿拉伯客人曾说,北京语言大学曾是阿拉伯学生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只有学好了汉语,才能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北语校长崔希亮希望与更多的阿拉伯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并欢迎更多的阿拉伯国家留学生前来学习。

 

主办方扬州大学近年来也非常重视与海外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了合作交流伙伴关系,与近30所国外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合作项目。

 

据扬州大学校长杨荣介绍,校内目前也有一些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他们成为扬州大学和阿拉伯国家高校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桥梁。例如,在扬州大学读完博士,目前在做博士后研究的苏丹籍留学生哈桑,从事动物抗病育种、分子遗传研究,日前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赠送的价值15万元的仪器设备,成为非洲在华开展科研工作项目的第一批受赠人员。他同时也是扬州大学“中国博士后基金”第一人,获得了2007年第42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金。

 

还没有阿拉伯国家留学生的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与更多的阿拉伯国家高等院校合作寻找教育文化交流的机会。

 

出席研讨会的苏丹喀土穆大学校长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阿里·谢赫非常高兴能有此机会和中国大学进行研讨,他说,学校的农产、畜牧业、水产动物育种、热带植物药用研究以及相关疫苗研究,对本国的农业有很大贡献,他们希望在这些学科方面进一步与中国高校加强合作与交流。

 

“感觉和与会嘉宾相识好多年了。”第一次到中国来的埃及南谷大学校长阿巴斯·曼索尔被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感染了。他认为,中阿学生交流不只局限于教育交流,更多的是文化历史方面的交流,这可以尽快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中阿高教合作应该注重和加强双方学生交流。

 

沙特阿拉伯塔布克大学校长阿卜杜拉兹伊兹·阿拉纳兹伊说,作为新兴大学,学校努力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并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他希望通过研讨会,能使中阿高教领域在师资培养、项目合作、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经过两天热烈研讨,“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阿(10+1)大学校长圆桌会议”《扬州宣言》。

 

《宣言》指出,“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谋求教育发展的重要行动,为双方高校间开展交流合作搭建了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的合作前景。

 

为巩固交流成果,中阿大学校长倡议:中阿大学校长圆桌会议要形成定期的会晤机制;与会各国高校之间要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推动学术交流,开展合作科研;与会各国政府、高等院校、企业等应设立共同奖学金,鼓励中阿之间的学生流动;鼓励并支持与会各国青少年开展语言、文化、体育和艺术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促进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和阿拉伯国家的汉语教学,并为此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共建“中阿教育信息网”等。

 

据悉,“中阿(10+1)高教合作研讨会”是中国教育部进一步搭建中阿教育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中阿教育合作机制的重要举措。双方参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将积极促进双方政治互信、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为实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此次研讨会成果丰硕,除《扬州宣言》外,还正式启动了“中阿(10+1)教育信息网”(http://caedu.yzu.edu.cn/),中方20所高校与阿方16所高校共签署102份合作意向书,为今后进一步合作与交流奠定了基础。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