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8年第9期 > 正文

我们在墨尔本的留学生活

2008年09月23日  来源:神州学人 
  

 

2008422日晚,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举行了2007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颁奖典礼。5位获奖者分别讲述了自己的留学故事,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斯文本科技大学顾敏教授,代表获奖者导师和海外初审专家发言。他们的留学故事、留学感悟也折射出一部分当下留学人的心声,从中,或许您也会获得更多的启示。   ——编者

 

新起点 新高度

              文/耿新

20056月,我孤身一人来到墨尔本这个陌生的城市,开始了我的博士留学生活。最初的新奇过后,是紧张和充满压力的学习和工作。这里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研究和学习环境,使我这个原来在国内自以为已经“入门”的研究生一时间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没有手把手的指导,没有详细的研究计划,没有热闹的研究组,一切似乎只能靠自己。通过与导师和有经验的学长交流沟通,我很快意识到独立研究的重要性。从确立研究课题,阅读参考文献,到提出新的理论体系,再到设计算法,最后通过实验证明其有效性,一步一步走过来,经历了很多挫折,也走过不少弯路,我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独立研究方法。

可以说,这是一个适应国外学习环境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最为艰苦的一个环节。调整工作方法后,很快我就取得了一些成绩,包括在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和顶级国际会议上连续发表数篇论文。然而不久我又发现,信息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各领域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交叉现象,仅仅依靠个人的知识体系往往很难完成较大型的研究目标,这时就凸显出合作的重要。于是,我又开始学习如何与其他的研究者建立合作关系。从开始的在自己学院内部寻找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到后来与其他澳洲大学以及国外的研究者建立联系,我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一个研究网络。这个网络里既有和我一样的年轻研究者,也有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与他们的交流使我眼界大开,有效地拓宽了思路。与此同时,通过与他人合作,我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改进,论文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如今,我已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7篇论文,各类学术会议上发表10篇论文,其中包括在本领域最顶级的期刊和会议,论文被引用已达77次。这些成绩,为我赢得了学院颁发的“HDR Best Achiever”奖项。

回顾2年多的留学生活,我感到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而核心是创新的方法。想起当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是个“研究者”,不禁失笑。乐观一点,现在,我大概才算“入门”了吧。

目前,我的博士论文已经提交,比预定的3年时间提前了半年。预计很快将会获得博士学位。虽然已有多位教授希望我能留在澳洲继续做博士后研究,但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尽早回国工作,为祖国的信息技术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次获奖也为我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向国内高校介绍自己的机会,希望能够尽快在国内大学找到适合我的岗位,真正实践“学成归国”。

作为一名自费留学生,虽然此刻远离祖国,但是却时时受到祖国的关注和爱护,祖国从来就没有忘记我们,而是把我们视为宝贵的财富。仅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曾经参加了由《神州学人》举办的2007 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招聘会。这样的活动给我提供了与国内高校进行面对面交流的绝好机会,为我这样的留学生学成归国铺平了道路。

这次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使我备受鼓舞。我感到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它将激励我在以后的学习研究道路上刻苦钻研,力争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腾飞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耿新,1978年出生,2001年获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2004年获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056月至今在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留学的收获

            文/徐贯东

我的年龄和经历与其他几位获奖同学相比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这次获奖对于我来说,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这在我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的历程中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情。

2004年,为了在学术事业上能取得更大的发展,我离开了国内工作了9年的大学,只身来到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数据挖掘技术在互联网数据管理中的应有,利用提取用户访问模式来提高Web个性化推荐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克服了学习、生活和语言上的困难,跨越了年龄、情感和文化差异的障碍,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过去几年,我累计在国际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15篇学术论文,其中大多数被SCIEIISTP摘录,编辑出版了一本会议论文集。今年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组织了2008年亚太Web技术国际学术会议(APWeb08),担任会议的论文出版主席,同时还共同筹备了APWEb会议的首届博士生论坛。

完成博士学业后,我将继续留在维多利亚大学张彦春教授的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同时今年我还非常荣幸地获得了澳大利亚教育、科学与培训部的“勤奋”博士后研究奖的资助,将赴日本东京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博士后合作研究。目前,我们正在计划和国内一所大学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为国内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供帮助。我们还有意在国内创业,创办软件开发企业,以项目开发和软件产品化为切入点和国内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合作。

近一年多来,我很荣幸有机会参与了墨尔本领区的在校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学生社团工作,担任了墨尔本中国留学生博士沙龙的主席,积极为加强留学博士人员之间的学术联谊,以及促进中澳之间学术和文化交流做了一些事情。2007年我们成功举办了首届墨尔本领区中国博士优秀论文报告会,分别在生物技术、纳米材料、信息科技和空间与资源等4个领域进行了学术交流,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汇报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就各学科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研讨。这次论文报告会还得到了多名资深教授在学术上的指导,吸引了当地澳洲学生的参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008年我还作为主要筹备人员组织策划了墨尔本领区留学人员“中国根、中华情”2008大型新春文艺晚会,600余名在墨尔本地区的中国留学人员观看了演出,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总结自己在澳洲留学的几年历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步,但是这一切都离不开导师、家人、同事、朋友、教育组老师的支持、帮助和鼓励。获得这个奖只能说明过去取得的成绩,今后我的人生道路和学术生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两个字将永远伴随着我们的发展,无论我们今后能取得多大的成绩,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祖国对于我们的培养,难以割舍的中国情怀是每个海外学子的共同心声。

 

徐贯东,1967年出生,19891992年相继获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士、硕士学位,19952004年担任温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副教授,其中19982004年担任计算机学院院长。20043月进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计算机与数学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文/李家方

2005年踏上澳洲这片热土之前,祖国和人民已经辛辛苦苦培育了我25年,为我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到达澳洲以后,我有幸加入到顾敏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作为首位华裔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士,顾敏教授领导下的斯文本科技大学微光子中心在生物光学和纳米光学,尤其在三维光学成像、光学捕捉、多维光存储、光学微加工、三维光子晶体制备及应用方面,具有世界领先水平。顾敏院士以他独特的领导机制,使研究中心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基础到应用,逐步发展壮大,在澳大利亚乃至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在国际化学术氛围的耳濡目染中,更让我在知识和眼界上得到极大的开拓。

 

在顾敏院士的亲自指导下,我从基础做起,迅速融入到充实的科学研究当中,并得到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领导下的优秀研究中心的项目支持。经过2年多的努力,我和所在的研究小组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三维光子晶体制备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科研成果在三维光子晶体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被一系列国际顶尖科技期刊和会议录用,而且得到澳大利亚科研委员会领导下的优秀研究中心核心成员的认可,更获得著名国际光学会议SPIE的报告邀请。也正是鉴于这些成绩,我才有幸获得2007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深知自己已经取得的这些初步成绩是微不足道的,我身边还有很多人是我奋斗的榜样。要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成为一个能为祖国繁荣富强最大限度贡献力量的科技人才,我还有许多科学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学习,还需要更加艰辛的奋斗。“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会把这次获奖作为自己前进的基石,不断激励自己去克服困难,完善自我,勇攀高峰,为实现自己的科学理想而不懈努力。

 

李家方,1980年出生,2002年获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系应用光学专业学士,2005年获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光电信息科学系光学专业硕士学位,20058月进入澳大利亚斯文本科技大学微光子中心攻读博士学位。

 

志当存高远

          文/陈仲华

2002年,我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毕业了,之后免试在该院硕博连读。经导师张国平教授的介绍和联系,1年半后我转至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大学。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今年4月中旬获得博士学位。在整个博士科研过程中,我得到了澳大利亚政府提供的全额国际研究生科研奖学金(IPRS),还有澳大利亚教育、科学和技术部(DEST)、澳大利亚谷物研究和开发公司(GRDC)、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委员会(ARC)及塔斯马尼亚农业科学院(TIAR)的大力支持。在此也感谢塔斯马尼亚大学数学与物理学系、农业科学系,和总部设在阿德莱德大学的澳大利亚植物功能基因中心(ACPFG)为我提供先进的实验设施和良好的工作与学习环境。

在这几年的博士学习期间,我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比较满意的成绩。我先后在植物和农业科学领域里著名的SCI期刊:Plant Physiology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Functional Plant Biology,、以及Crop Science, 影响因子分别为6.1254.1353.6302.2721.153,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 我还积极参与了课题组其他成员的科研,并有数篇论文在入选SCI的期刊上刊出。2005年,我在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上发表的题为“Screening plants for salt tolerance by measuring K+ flux: a case study for barley”已经被其他SCI杂志正面引用达20次以上,最近又被2008年版的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影响因子19.837, 在植物科学各期刊中排名第一)中一篇最新的有关植物耐盐性研究的综述所引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受到了很多同行专家的认可。

所有的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我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即将开始的新的科研工作。我于2007年底应聘了由英国生物科学研究委员会(BBSRC)资助,由格拉斯哥大学、剑桥大学和布里斯托尔大学共同攻关的一个博士后研究项目。经过初试和复试,我成功地取得了这个职位。对我来说,这是一个更偏重基础性和理论性的研究课题,我要在几位教授的指导下,建立一个植物气孔保卫细胞离子吸收与运输以及信号传导方面的波动特性的数学模型。我现在已经来到了位于英国苏格兰地区的格拉斯哥大学。在该校的生物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下属的植物生理和生物物理实验室,我正以满腔的热诚投入到新的科研领域,不断探索,汲取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学成回国,为祖国的基础生物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陈仲华,1980年出生,2002年获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农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植物生理学硕士学位,20054月进入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农学系和数学与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有志者 事竞成

            文/李向平

当得知自己获得2007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这份荣誉的时候,真是欣喜若狂。回想自己的成长道路,除了自身的勤奋努力之外,还有太多关心、指导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要感谢。对于往后有志参与此奖项申请的学弟学妹们,我想一句话以共勉:“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日秦关终属楚。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002年,我被免试推荐就读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生,从此开始了我的研究求学之路。在这里,我认识了我的研究生导师张桂兰和陈文驹教授。是他们的言传身教带我步入科学的殿堂,将我引入了20世纪末以来光学领域内一个一直的热点——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我认识到了光学世界里的奇妙,也清楚了光学研究的广泛而巨大的前景,激发了我以科学研究为事业奋斗的理想。同时,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国内外在该领域内研究上差距,坚定了我出国留学的想法。

2005年,我踏上了留学澳大利亚之路,并成为了澳大利亚两院院士顾敏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之一。我的课题是半导体纳米材料在下一代光学存储机制中的应用。目前光学存储的局限都受制于光学衍射极限。用短波蓝光激发,高数值孔径的物镜聚焦等技术已经将记录光斑尺寸缩减到了技术上的极限。如何突破光学衍射限制,进一步扩展存储密度一直是光存储领域内的热点和难点。该课题的研究结果必然导致信息科学的再次革命。

我偶然产生一个念头:能不能将光信息编码到光学偏振态上,再用双光子记录到介质上,那么同一记录点上可以实现单点多数据存储。这个突破性的创新立即得到了顾敏教授的肯定和大力支持。在接下来的3个多月的时间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顾教授的指导下,我终于将这一想法得以实验证实。该结果发表在光学权威期刊《光学快报》上,并迅速得到了光存储领域的认同。

由于有机光敏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系数很小,这使得该技术的器件应用上很受局限。当前另一个热点课题就是纳米材料量子点,该材料具有很多优秀的光电学特性,例如大的双光子吸收特性。那么能不能将量子点掺杂到光存储介质里面,利用电光特性或者能量转移而有效提高材料的双光子记录效率呢。这一想法再次得到了顾教授的肯定。结果先后于20072008年发表在了另一具有很高影响力的期刊《应用物理快报》上。文章发表不久立即被多家实验课题小组广泛认可和引用。为了进一步探索光学偏振态编码存储技术和研究新的功能材料,我目前正攻克纳米棒材料掺杂的光学存储介质的研究和应用。

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也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了科学的认知无限,除了应致力于自身的研究之外,也须放宽眼界,学习他人所长,如此才不会画地自限,对于以后的道路也会大有裨益。我将会以此次获奖为激励,继续努力地工作,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祖国,回馈社会,用辛勤的工作回报那些关心过,支持过,鼓励过我的人。

李向平,1979出生,2002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应用光学专业,20022005,被免试推荐就读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有机光化学方向,20059月进入澳大利亚斯文本国立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澳大利亚两院院士顾敏教授。

 

一位老留学人的心里话

                   文/顾敏

作为一名在澳洲20年的老一代留学生,我对留学生在海外如何取得成功有这样一些建议。

第一,确立人生的总体目标。回想过去20年来,我曾在4所澳洲大学任职,期间从事的研究各不相同。而我现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同我的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研究课题大相径庭。我的成就和自己勤于对过去做总结和梳理,以及时常对人生总体目标的思考和调整是密不可分。我身边也有许多优秀的同事和学子,他们只埋头在实验室苦干,疏于对人生目标的认识和调整,往往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才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第二,开阔视野注意交叉学科的发展。许多学子往往只专注于本领域内的发展,而忽视了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当代科学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不断兼收并蓄,才能不断创新。所以千万不要忽视交叉学科的重要性。将来你的成功往往更可能是来自与你相关领域的交叉学科,而非仅仅局限于本领域。

第三,积极融入当地主流文化。只埋头搞好自身的研究工作,不注重对当地主流文化的交流和融入,这往往是很多中国留学生的误区。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在学问本身,它还存在于各种学术活动和生活当中。我们的研究和成果不仅仅是要得到本领域内的华人专家的认可,同时还要得到更多的非华语基础的当地主流文化的认可。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取得更大的发展。

我们都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心系中华。我们个人的发展和成就都应该时刻和中国联系在一起。希望大家以多种形式回报祖国,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顾敏,1977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1982年毕业。198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光学博士学位,后赴澳大利亚做博士后并开展科学研究。1995年进入维多利亚科技大学,并成为该校光电子学首席教授。1998年,38岁时担任维多利亚科技大学光学技术研究实验室主任。200610月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后,20073月当选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成为首位当选澳大利亚科学院和工程院两院院士的华裔科学家。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