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毛冬敏 张总明
9月27日下午,为纪念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重要指示30周年,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举办了“纪念扩大派遣留学生30周年座谈会”,邀请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时期来到英国留学,目前在英国工作或学习的留学人员代表30多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了邓小平作出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畅谈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广大留学人员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如何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留学工作,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教育处田小刚公参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说,小平同志在30年前作出的支持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决策英明而伟大,没有他的远见卓识,就没有今天中国发展取得的成绩。如今,留学生在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预期。30年来,中国共有120多万人出国留学,其中30多万回国服务,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虽然有很多留学人员选择留在了国外,但他们也积极以各种方式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用经济利益来衡量的。“过去我们总爱讲‘智力流失’,担心派出来的学生不回去。现在我们讲‘智力循环’,人才在各地流转,这是现在的大趋势,这些流动的人才对学术和科研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7年,根据英方的统计,中国大陆在英就读的学生数量为7.5万人,其中攻读学位的有5万人左右,其他的是中小学生和各种语言班的学生等,加上其他各类留学人员,包括曾有过留学经历的人员,在英留学人员达到10万人。
田公参还谈到,目前中英两国的学生交流不对等,存在严重的“逆差”。2007年,赴华学习的英国学生只有2000人,列赴华留学国家人数的第15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国人对中国发展变化的客观认识。今年3月份以来,国内外发生了很多重要事件:拉萨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受干扰、达赖“窜访”英国以及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等等。期间,我们感受到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还是以负面为主,这里面除了政治偏见外,很大的原因是缺少交流和真实的信息,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因此,除了做好来英学生的工作外,我们下一步努力的重点之一,就是鼓励英国学生更多地去中国,去了解和感受中国,这样才能从长远上加强两国的友谊和互信。在这点上,很多英国的大学校长也开始认识到,不能只把中国看作学生市场,而是要看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需要努力去了解,否则是英国的一个损失。
田公参在发言中也提到,新时期的留学工作还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例如,我们的学生在英国是大进大出,来的学生多,回去的也多。仅去年就有1.5万名学生来到英国,如何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就是一个问题。学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民币来留学,如果他们学不到知识,能力得不到提高,回国又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可能是社会隐患。他希望参加座谈会的各位留学人员结合自己留学和工作的亲身经历及体会,为中国今后的留学工作、教育发展、经济发展,以及对中英两国未来的合作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剑桥大学任教的袁博平博士是国家留学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座谈会当天也正是他来英20周年纪念日。他说,20年来,在英学习工作收益很大,不仅是在工作和物质生活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很好的实现。他举例说,剑桥大学有个传统,就是在剑桥大学工作的每个人工作的第一天,都要在一本花名册上签名,包括牛顿、达尔文、培根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当初都是这样的。现在,在这本花名册上,中国人的名字越来越多,他们为中国人赢得了更多的荣誉和尊严。这些荣誉和尊严是与小平同志当年的决策分不开的。
帝国理工医学院的王执礼博士在发言中深有感触地说,最初派出的留学生们当时生活都很艰苦,但他们都有着强烈的信念:学成后为国服务。长期以来驻英使馆教育处为留学生们实现这个信念起到了引导作用。通过座谈活动,让留学人员相互激励,并通过组织不同方式的回国、为国服务活动,让留学人员能够贡献自己的知识,为保证扩大派遣留学生的政策发挥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还说到,目前我们的“回国服务、为国服务”的方针,说明了我国留学政策的成功,也体现了政策的与时俱进。即使很多留学人员身在国外,“为国服务”仍可以用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他本人目前大部分时间在中国,并开办了一家糖尿病专科医院,用自己的技术专长,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伦敦大学学院副校长郭正晓教授表示,今天参加这次活动非常激动。30年来,国家公派留学人员数量有了很大增加。中国的公派生虽然数量增加了,但一样肩负重任。他希望留学生们充分利用时间,更多交流并了解对方,吸收优势。同时他鼓励年轻的留学人员要抓住机会,好好学习,鼓励留在英国的老一辈留学人员能够团结更多的人,为国服务。
在国王学院医学院作访问学者的妇产科医生周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她认为,国内很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虽然在硬件上已经不比英国差,甚至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英国,但英国严谨的学术态度仍很值得学习。她举例说明英国医院的临床研究之深入,对于很小的课题都能进行非常高水平的研究,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原全英中国学联主席、剑桥大学吴长新博士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谈到,国家的发展需要靠资源和人才。国家能够花大力气培养人才,并且能够送到世界顶尖的大学来培养,确实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剑桥大学等历史悠久的知名学府导师制度极其严格,尤其是理工科的博士生导师,绝大多数只带1~2名学生。但也有些差校一个导师带很多学生,不能保证质量,如果送到这样的学校学习,是一种资源浪费。他希望国家能够把真正有兴趣做学问的学生送到真正优秀的大学来好好培养。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利物浦大学副校长宋永华教授提出了目前留学生中存在的两个问题。他说,随着留学人员成分的转变,学生数量增多,留学生质量相应产生了变化,很多留学生回国后能力得不到认可。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地调研,找出症结和解决的办法。另外,他认为华人教授在海外的作用还是很有限,虽然在中英学术和科研交流合作上起到了些促进作用,但总的来说,华人教授在大学里的影响力还是相对较弱,如何提高华人教授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谈到留学的问题,在福斯特威勒能源工程公司工作的冯勤博士也表示,现在很多英国学校只是为了从国际学生身上赚钱,应该提醒国人更加理性地选择出国留学。
伦敦大学学院的阮雄中博士讲到,应该用平常心看待留学质量的“稀释”,国家公派要保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而一般性人才需要一般处理。此外,他谈到国内的大学培养,建议不要“本末倒置”,应更加重视和强调本科阶段的教育工作,同时注重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和指导,工作抓“两头”。
埃克塞特大学的张正文教授谈到,中国要与世界真正接轨,要依靠国际人才的大循环,也就是说,不仅要用本国人才,也要用外国的人才,并表示国内高校应该跳出“自我繁殖”的循环。他以英国的发展为例,指出中国今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需要一大批熟悉当地语言、当地情况和当地规则的人才。我们的留学生应该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情况,另外也要大胆启用国际人才。
牛津大学中国学联主席、攻读博士学位的文雯认为,回顾英国历史,英国高等教育更多的是教训,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只是在近30年的发展经验才真正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学习和吸收英国教育发展经验的过程中应该更加客观地看问题。
座谈会进行了2个多小时,留学人员各抒己见,但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愿为祖国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学者们表示,在纪念新中国留学工作30周年,尤其是在北京奥运刚刚闭幕,中国宇航员成功搭载“神舟七号”飞船探索太空和国庆59周年之际,召开这次座谈会非常有意义。
30年来,我国到英国留学的各类人员也已经超过20多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接近10万人,目前留在英国的留学人员有10万多人,其中在读留学生7.5万人。留在英国的留学人员中有100多人在高校担任教授职务,他们为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教育交流与合作作出了较大贡献。 (供稿/驻英国使馆教育处)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