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8年第12期 > 正文

十年前的异域新年

2008年12月17日  来源:神州学人 
  

/秦大平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元旦,我都要去一个新的国度感受新的一年的到来。19971230日,我抵达以色列最南部城市埃拉特(Elat),在这里迎来了1998年的第一天。随后去了耶路撒冷和邻国约旦古城佩特拉(Petra)。时间虽短,但印象极深。

 

 

森严的边防检查制度

 

十几年来,我走了亚、非、欧、美30多个国家,各种情况多少经历了一些。但像以色列这样的特殊国情和森严的检查制度,在其他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从未见过。

 

首先去使馆办理签证,人在大门外要向“传音话筒”报告个人姓名及事由,方可入内。使馆内有“安全门”,进去之前要把衣服内所有东西掏出,之后有人搜身,待一切无误安全之后,才可进入领事部门填表申办签证。

 

到了以色列国门,机场专门备有6国文字说明书,向旅客事先道歉:在上飞机之前每个人都要被叫去询问,有些甚至是令人不愉快的问题,但希望理解,为的是旅客的飞行安全。

 

边防检查员的问题都基本统一,如:你是不是第一次来以色列?你认不认识以国什么人?你的行李是不是都是你自己的?有没有人托你带什么?(问到这句话时,对方马上要解释,因为我们怕有人在你包内放炸弹。)你住在哪个旅店?有无证明?你在以国去哪些地方?见哪些人?等等。询查一般要持续1525分钟,遇到特殊情况,还要延长。比如我去年去过突尼斯,检查员一见护照上突国签证,立即有所反应,因为那是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就如同五六十年代,美国边防检查官见护照有中国、苏联签证一样敏感。世间人们的不同信仰导致出了多少战争与冲突?实在可悲。但人又不能没有信仰,巨大的信仰真空同样导致危机。

 

尽管以色列有如此严格的边防检查,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信仰的人们,仍源源不断地宁愿接受“审查”也要来看一看这片“宗教圣地”。

 

 

埃拉特小城风光

 

埃拉特是以色列最南端、也是该国惟一海港城市。自70年代末开始,这里旅游业逐渐发展,如今已是饭店、商场、餐厅林立,一片十足的旅游热点气氛。冬季此地气候宜人,阳光明媚,气温在20度左右,欧美游客最多。到了夏季,气温高达4050度,外国人锐减,只有本国的游客从北方来休假。

 

埃拉特没有什么名胜古迹,旅游项目主要是海底观鱼,港口有专为游客服务的船甚至潜水艇,下海去看那另一个与世无争、但同时又是大鱼吃小鱼的世界。我参加了这一观鱼项目,特别注意到他们海水环境保护很好,水质清澈,一望无底,各种海鱼在自如、悠闲地遨游,享受着各自有限的“鱼生”。

 

1997年的最后一天,在所罗门大酒店举行迎新年晚会,按犹太的传统,11日不是新年,但为了广大游客的需要,以色列人还是安排了丰富的节目庆元旦,我吃完有以国特色的自助餐后,来到酒店后花园,见园内有人工小河,在岸边四周的石桌上,摆满了香槟酒,免费向游客提供。伴随音乐,一群青年男女跳起节奏性强的现代舞。时间临近零时,只见一个人手持火炬,从几十层高的楼顶上顺绳而下,在众人“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的倒计时呼喊中,人一落地,恰为零时,烟火的炮声陡然四起,这些礼花都是特意安放在酒店四周,所发出的声音特别响。我是很多年没有看到这么激动人心的焰火了。在隆隆的礼花炮声中,忽然传来了德国作曲家C·奥尔夫的名曲:《卡尔米拉·布拉娜》(Carmina Burana)。听着那震撼人心的合唱,望着夜空五彩的焰火礼花,我忽然感受到了犹太人性格的另一面:钢铁的意志,必胜的信心!肖斯塔科维奇曾说过,犹太人受苦太沉重了,所以他们是以笑代替哭。

 

 

耶路撒冷见闻

 

到以色列不去耶路撒冷,就如同到中国不去长城。耶城是世界三大“圣城”之一。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聚焦在耶路撒冷,有些人是为其美丽而来,有些人是为其神圣而来,有些人是为其历史而来,有些人是为工作或学习,但无论所有的人们为何而来,耶路撒冷有着它只有人类的心灵可以感受的特别的东西和气氛。

 

耶城的名胜古迹实在太多了,我在那只停留一天,所以去的都是最主要的地方。首先去了客西马尼教堂,位于一座叫橄榄山的顶峰。传统上这里被认是为耶稣被犹大出卖后,与门徒们进“最后的晚餐”之地,因如此有圣名,所以这座教堂又叫“全民族的教堂”。在《圣经》中的“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都有“最后的晚餐”的细节记载。席间,耶稣拿起饼,求神赐福,然后掰开分给门徒,说:“吃吧,这是我的身体。”跟着,又拿起杯来,向神谢恩后,传递给他们,大家都喝了。耶稣说:“这是我为万人所流,也是人和神重新立约的血。”

 

在教堂边,有个橄榄树园,据导游介绍,有几棵橄榄树已有2000年的历史,当年耶稣进完最后的晚餐之后,来此祷告。如“路加福音”中写到:“耶稣离开房子后,就如常地上橄榄山,门徒也跟着去。……耶稣悲痛已极,祷告得十分迫切。他汗珠如血点,一点一点地滴下来。”在橄榄山上,我见一个从美国来的妇女团,集体在唱一首有关客西马尼园橄榄村的歌曲。

 

从橄榄山下来,我们来到了“哭墙”。这里以方警察戒备森严,一律不许照相。“哭墙”有其宏大的历史背景,近20年来几经毁坏重建,目前仅墙基上四层石头是属古代原石,以上部分都是后加上去的。此墙对犹太人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1967年之前,这一带都是在约旦人控制之下,犹太人绝无可能接近大墙。1967年著名的“六日战争”中,以色列军队到达这里,随军牧师特意指令吹奏羊角号,宣告这块土地及墙又回到了犹太人的手中。之后,每年“祝典周”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聚集在“哭墙”前,追思过去,祝福将来。

 

人们可以向墙缝中塞入小纸条,在纸上写明自己的希望和祷告,求上帝保佑。当我走近“哭墙”,却见墙上和地下满是纸条,墙前有不少穿黑衣带圆帽的犹太教士在祷告,特点是头和上半身不停地前后晃动,导游介绍,如果站立不动,就容易受周围过路人影响,而前后晃动可集中精力。这一点和我们东方的禅定打坐纹丝不动有很大不同。

 

 

“圣墓”外的长队

 

在同一教堂的左侧,是耶稣安葬的地方,“墓口”外排着长长的队伍,有专人把守,因墓室很小,一次仅能进去几个人。传说,这里同时也是耶稣复活的地方。

 

告别耶路撒冷来到不远的伯利恒,这已属于巴基斯坦境内,对旅游者来说,不需什么签证,虽见边界线有士兵站岗,但汽车长驱直入。本地居民仅出示身分证即可往返于巴以之间。伯利恒是阿拉伯人居住区,1994年以色列军队正式从那里撤军,实践着以国前总理拉宾的“以土地换和平”的和解构想。

 

伯利恒“诞生教堂”,按传统的说法,耶稣就诞生在这里。《圣经》“马太福音”中耶稣基督降生的故事如下:他的母亲玛利亚和约瑟订婚以后,还没有成亲,就从圣灵怀了孕。约瑟一向为人正直仁慈,不愿意公开羞辱她,决定暗地里和她解除婚约。他正在这样打算的时候,忽然主的天使在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只管放心娶玛利亚过来。她怀的孕是圣灵来的。她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取名叫耶稣。耶稣要把自己的百姓从罪恶中拯救出来。”……希律王执政时,耶稣诞生在犹太省的伯利恒。

 

与其它教堂不同的是,“诞生教堂”的门是一个矮小的石洞,人进去必须弯腰,不可以“昂首阔步”,无论你是总统还是平民。进入教堂,在诞生洞室外面,我们需排队等候,朝圣的人很多。忽听从“洞室”中传来了《平安夜》的歌声,那是一群基督徒们在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怀耶稣的降临。《平安夜》是我出国后才听到并逐渐熟悉的歌,每年圣诞节总能听到那动人的旋律,如今全世界有那么多人同唱一首歌,庆典耶稣的诞生。今天在耶稣诞生的地方听这支歌,感受很不一样!我曾在萧邦故居听《革命练习曲》,在莫扎特故居听《安魂曲》,在柴可夫斯基故居听《悲怆交响曲》,在西贝柳斯的故居听《芬兰颂》。此时此刻的《平安夜》虽不是耶稣创作的,但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从人心中流出的音乐永远是那样感动人的心灵,音乐不需要任何翻译而可被全世界各种不同信仰的人理解。

 

进入“诞生洞室”,见一处镶有多角星的大理石,这里被认为是耶稣诞生的确切地点,此地又称“伯利恒之星”,我忽才明白为什么每年圣诞节很多家庭窗户挂有星星!

 

(题图:耶路撒冷的云霞。摄影/叶紫)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