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8年第11期 > 正文

感受威尔士

2008年11月24日  来源:神州学人 
  

/刘建春

 

威尔士国家博物馆

到卡的夫,必然要参观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它是欧洲最优美的城市建筑之一。

博物馆位于城堡北部的公民中心内。公民中心是一组新古典主义白色石头建筑,是在卡的夫“黑金”产业即煤炭产业繁荣时期修建的。馆不大,而且内容也相对比较单一,比起卢浮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小多了。馆内主要分成5个部分:威尔士的发展、艺术、考古、自然历史、人与环境。

威尔士的发展展室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内容。从远古的恐龙时代开始,让你与恐龙和猩猩面对面,亲眼目睹生命在威尔士的演化过程,以及恐龙在陆地上漫步的痕迹。当然,恐龙和猩猩都是活化石标本。乍一看,逼真得令人望而怯步:扭动的身姿,张开的巨口,奔腾的小溪,绿色的植物,在若明若暗的灯光映射下使人恍若置身于恐龙时代。

艺术展室颇为丰富,主要展出了500年来威尔士及世界各地宏伟的绘画作品、雕塑、银和陶制品。其中最重要的有20世纪印象派的代表作——塞尚、波提切利、莫奈、雷诺阿、梵高、马蒂斯、霍克尼等人的力作,以及怀特瑞特的作品。这些珍贵的藏品是卡的夫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一大特色。威尔士本土的艺术家在博物馆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艺术展室里,我还惊喜地发现了奥地利人制作的反映中国人生活的瓷器,瓷器是反映1725年明末中国人一家的生活:男主人和小儿子都穿着明末时的长衫,小儿子头发上还扎有一根翘着的小辫子,一家人和乐熙熙,享受着恬淡的家居生活。这一发现,让我很兴奋了一阵。

考古展室讲述了从25万年前的穴居人到入侵和征服的故事,从罗马人的控制到葛兰道尔领导下的反抗,让我们一起去发现欧洲人祖先的这些秘密。日常用品和装饰用的史前古器物向我们诉说着威尔士的生活。

自然历史展室通过从海洋到高山的远征来探寻威尔士丰富多彩的自然历史,全面介绍了威尔士在46亿年间沧海桑田的变迁。超过900个以威尔士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科学研究,带领我们一起去体验那些独特的自然环境。

人与环境展室则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大的棱皮龟、在一个蚁穴中生存着的南美切叶蚁、有着杂乱纹路的贝壳和其他众多的生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以及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                                                                                             

威尔士国家图书馆

威尔士国家图书馆是威尔士中部阿伯里斯特威斯城里著名建筑之一,并被认为是查证威尔士地理地质知识的权威中心。这里典藏有关于威尔士和其他凯尔特民族非常伟大的文学上和地理上的珍宝。

我们去的时候,正是该图书馆建馆100周年的庆典纪念日。图书馆门前铺有一大块黄红相间的纪念标识:红色鲜花镶成“100”;旁边是图书馆馆名的缩写:GCNLW,点缀在一大片绿绿的草坪之中,分外醒目。3层楼的图书馆坐落在绿树环绕、鲜花簇拥的大草坪中,显得巍峨气派、富丽壮观。由于设计新颖,该图书大楼曾获1947年国家伊斯坦福艺术设计赛头奖。

我们沿着红色地毯步入大楼,一楼有一间零售部,正在售卖报纸、杂志、图书,以及一些小的纪念品。我也很惊喜地看到了曾获2006年狄兰·托马斯文学奖的威尔士小说《新鲜的苹果》。这部小说讲述了威尔士南部产煤区的故事。

二楼主要是藏书楼和图书阅览室。

三楼是图书馆最主要的展览部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展室是为图书馆建馆100周年而设的。在三楼正中央,放有10本巨型图书模型,最顶上一本书已打开,书上面列有五线谱音乐架。各种人物雕像和油画陈列在走廊两边,人物大都是纪念图书馆的创始人。

玻璃橱窗里置放有不少作者的手稿和书信,有的已墨迹陈旧、页面模糊;有的则字迹斑驳、难以卒读,当然,大部分都保存完好。其中有相当部分属珍贵历史文物,记载了图书馆百年历史的兴衰。

这里还有馆藏永久展览的物品。其中一件馆藏品是最古老的威尔士语图书——12世纪的《卡马森黑皮书》。另外,图书馆还收藏了历史上一些威尔士名人的个人信函,例如20世纪初,担任首相的戴维·劳埃德·乔治的私人信件,也存放在这里。

在会议室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正面墙上刻有9名图书馆馆员和11名图书馆管理委员会主席的名字。这很让人感慨,如果说重视主席还可理解,把普通管理员名字刻在墙上让人纪念他们,却令人感动。图书管理员是一个很专业的工种,需要很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才能担当此任。尊重图书管理员就是尊重知识,这在国家图书馆里得到了很生动的诠释。

在三楼的另一侧,却布置了一个很大的影展,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威尔士人丰富多姿的生活:工人自画像、登山油画、矿工出井照片、维多利亚港、日落、市民肖像、沙滩摄影者、捕鱼、矿工回家路上、威尔士橄榄球队、老爷车比赛、妇女摘葡萄、威尔士老街、卖雪糕的小车、小火车站、见到阳光的矿工、工人检验机器零件、欢迎外宾的人群……一个个人物照片生动、逼真,呼之欲出。在展室里,我再次看见威尔士著名青年诗人狄兰·托马斯和她太太的合影:两人的肖像旁边凳子上放有一本新出版的诗集和一杯红葡萄酒。据称诗人当年喝酒与诗齐名,但1953年却因酗酒过度在美国英年早逝。照片旁边还贴有当年由他的诗歌改编的一部话剧招贴照,上面标注:预定票价为1英镑,临时购买要1.5英镑。可见当年托马斯在威尔士的影响。

临出大楼时,我们去一间小屋观看了正在巡回播放的短纪录片《峡谷里的生活》,这是1957年拍摄的,主要反映威尔士人的生活。当年这里气候干燥,没水,常年闹旱灾,一些人家便举家外迁,但大部分人却住了下来,并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水库。清澈的水库里,倒映出威尔士人甜蜜的笑容……

一座图书馆百年的沧桑历史,始终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互为交织,共生共荣的。走进威尔士国家图书馆,就是走进了威尔士人的生活。

国际音乐节

享誉世界的威尔士国际音乐节,是每年7月第二个星期在北威尔士兰戈伦举行的一场音乐盛事。这一活动始于1947年,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都会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各种民族音乐、歌曲、舞蹈使得整个节日热闹非凡,俨然一个世界民族歌舞盛会,充满了欢乐和祥和。

音乐节将进行5天,有独唱、合唱、舞蹈表演比赛。来自世界各国的选手在角逐中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奖金不高,据说合唱团一等奖才500英镑,个人独唱一等奖75英镑,几乎是象征性的。2002年,中国深圳百合合唱团的民歌手黄熙殷和张璋在56届兰戈伦国际音乐节中,双双获得“15岁以下民歌组”独唱第一名。

这年的音乐节是在一个多雨后的晴朗之日举行的。710日,布置一新的音乐节会场人山人海,花团锦簇,彩旗飘扬。一个用白色帐篷临时搭建的可容纳1万多名观众的室内大型音乐厅,像一片巨大的蘑菇云,灿燃坐落在主会场里,这是供专业团体表演用的。它的周边有两座露天小舞台,是供群众演员自娱自乐用的。一长排小卖部摆满了化装品、服装、工艺品、鲜花……店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帐篷上用龙和竖琴组成的音乐节徽标更引人注目:龙代表威尔士、竖琴代表音乐节,合在一起就表示音乐节在威尔士举办。

演出还未正式开始,在露天舞台上,来自西班牙、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歌手和舞蹈演员便纷纷登台献艺,台上是歌声和击鼓声齐鸣,台下是拉手风琴、拉小提琴、吹圆号的乐手合奏。婀娜多姿的俄罗斯姑娘和印度小伙,在会场的空坝上随心所欲地舞蹈。一个漂亮可人的金发小女孩手擎瑞士的小国旗和音乐节会标在会场中欢快地奔跑、跳跃、欢呼。整个会场沉浸在音乐与舞蹈的欢乐海洋中。

下午4点半,各国代表队身着民族服装,手持国旗,从会场后门步入大街,开始了盛况空前的游行表演。平常寂静无人的小镇,马路两边站满了观看的人群。游行队伍由威尔士队的管弦乐队开路,他们迈着整齐的步伐,步入大街。几十把大号、小号、圆号吹奏着嘹亮悦耳的曲子,在小街上空缭绕不散。

瑞士队、朝鲜队、印度队、西班牙队、印度尼西亚队、俄罗斯队、英格兰队、巴西队、法国队……隆重登场。两个小女孩,举着中国国旗,代表中国和中国香港行进在游行队伍中。

一辆老爷车缓缓驶来,车上站立着当地政府的最高长官,他身着议会官员的蓝色制服,胸佩金色勋带,向路边的观众频频挥手致意。

当队伍游行到街中央时,朝鲜队的姑娘、小伙,突然围成一圈,手拉手跳了起来,奔放的舞姿将游行推向了高潮……

我曾看过许多国外游行队伍的表演,如美国樱花节、万圣节的游行表演,香港迪斯尼乐园的游行表演,法国的中法文化节的游行表演……似乎都没有比威尔士国际音乐节的游行表演更具有世界民族的特色,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毕竟,集世界多民族舞蹈于一身,哪里是一国之游行所能媲美的。

游行结束后的次日,独唱、舞蹈表演相继举行,可谓异彩纷呈,美不胜收。音乐节的另一个重头戏,合唱比赛也拉开帷幕。19个参赛国家,每个国家队只演唱两首歌。

爱尔兰队是唱的两首情歌,歌声旋律悠扬,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感觉。芬兰队31名女歌手在舞台上亭亭玉立,像一片彩色的云,又像一缕明丽的晨曦,将花团锦簇的舞台点缀得分外妖娆美丽……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