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8年第11期 > 正文

海归创业的“饕餮大餐”——2008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综述

2008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综述

2008年11月21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图/本刊记者  吉吉

 

海创周:海归创业群英会

 

曾经担心,由于举办奥运会,一直拖到9月下旬才开幕的中国海外学子辽宁(大连)创业周(海创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出现门庭冷落的场面。然而当记者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大连时,才发现,“海创周”风采依旧。

 

大连机场出口处悬挂着“欢迎海外学子回家”的横幅,接站的人群上方晃动着好几块“海创周”组委会的接站牌,吸引着一拨拨风尘仆仆的客人汇聚一处。在记者下榻的酒店,欢迎横幅和清晰的指路标牌也是无处不见。

 

924日上午,在紧邻海滨的世界博览广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宣布2008“海创周”开幕,启动了这一汇集项目、人才、资本、信息等诸多元素的海归创业“饕餮大餐”。

 

过去8届“海创周”,共有7000多人次海外学子参会,其中5000多人携高科技项目、资金,与近万家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交流洽谈。目前已有500多个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创造产值200多亿元。本届“海创周”最显著的特点是平台高,并且以项目对接、人才对接、资本对接和信息交流四个功能平台建设为主线,全力打造海归创业和就业的平台。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吴华强只有30岁,这一天他的嗓音有些沙哑,因为找他商谈项目合作的企业太多了。“很多企业对我的项目感兴趣,我一直在不停地介绍。我是理工科背景,考虑更多的是技术方面的东西,但在经营和与客户的交流方面还要下功夫。‘海创周’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能接触到国内各个地方的企业和创业园,了解他们的政策和各方面情况。我是从美国硅谷过来的,大连和硅谷在地缘上很相似,让我感觉很亲切。”

 

来自日本的任育倩不久前刚刚MBA毕业,这是她第一次参加“海创周”。“我们从日本来了一个20多人的团队,是全日本中国留学生学友会组织的。去年11月我在中国驻日使馆教育处有幸听到了有关大连创业园的介绍,当时的想法就是回国后一定要去大连创业。”任育倩说,这次“海创周”的口号是要打造一个国际高端的项目、人才、资本、信息对接的平台,虽然项目、资本和人才还没有对接上,但让她兴奋的是已经对接到了很多信息,而且参加了海外学子和大连市领导的座谈会。“像我们这样普通的留学人员很难有机会和政府官员直接对话,也不会听到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中国学子专家在这里讲述他们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业心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学习机会。我的专业是MBA,没有技术优势,只有整合资源的优势,我能深深感到这个信息对接平台的强大吸引力和能量。”

 

吴华强和任育倩只不过是参加本届“海创周”的30多个海外留学人员团体和600多名海外学子的代表,他们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携带了700多个高科技项目。此外,全国各大城市55个留学人员服务机构“盛装出镜”,为海外学子展示强大的服务功能;30多家全国各地留学人员创业园千里迢迢赶来布展,展示当地留学人员的创业环境;辽宁省内14个城市也集体亮相“海创周”,向海外留学人员进行“形象推销”。今年的“海创周”,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凝聚态势。

 

对于“海创周”的吸引力,借助这一平台落户大连的大连天维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丕最有发言权。“如果没有‘海创周’,我很难有机会和这么多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融资的合作洽谈,来推介我的项目,发展我的事业,扩展当地产业链。”从美国回来的李丕祖籍河北,户口在北京,公司在大连,家却在上海,驾照还是美国的,如此复杂的背景并没有为他在大连的创业带来任何障碍。“我的公司在高新区,这里很多部门的工作人员服务非常专业和到位,帮助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最近高新区又发布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从住房、补贴,到各项资助,可以看出这里无论对高端人才还是中端人才都是前所未有的重视。”李丕说,他的公司成员多数来自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和硅谷,有的人结婚刚几个月,就从美国赶过来加盟他的团队,尽管工作很辛苦,但团队非常稳定,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城市,认为很适合事业发展。

 

大连市长夏德仁指出,今年“海创周”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提供更广阔的交流与合作舞台,对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为大连率先实现全面振兴、加快建设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城市提供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持。“立足辽宁、辐射全国”的作用随着“海创周”规模、吸引力、影响力的提升而愈加明显。而且在国内优秀企业及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人才需求方的影响同样越来越大。

 

“海创周”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海外学子的群英会,更成为国内外企业吸纳高端海外留学人才的巨大“蓄水池”。

 

 

海创工程:扶持海归创业的硬措施

 

“我来大连很偶然,然而到了大连,才发现这里的机会更多。听了‘海创工程’的新闻发布会,我更觉得扎根大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在德国拿到博士学位的易翠林2001年回国,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了一个生物医药企业,后又在哈尔滨的留学人员创业园注册了一家公司,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今年5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陪老公到大连高新区办事,却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决定在大连再开一家公司,并准备把北京和哈尔滨的公司业务合并到大连来,在这里开创自己更新的事业。

 

易翠林提到的“海创工程”,全称是“海外学子尖端人才归国创业工程”,是大连市委、市政府为吸引和扶持海归创业推出的一项“硬措施”。

 

“海创周”举办期间,大连市委、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20091月正式启动“海创工程”。其总体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累计引进50位海外学子尖端人才来大连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大连市将通过资金政策体系、环境配套体系和平台服务体系等手段,为来大连创业的海归提供全方位支持。所谓“全方位”,是指一次性给予创业企业2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创业投资;需要银行贷款的,给予不低于200万元的资金担保,并给予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经论证评审的企业还可连续3年获得免租金的不低于1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需要进行小规模生产的,可优惠获得不低于1000平方米标准厂房;需购置土地实施产业化的,可享受30%土地出让价格补贴。在生活配套方面,为海外学子尖端人才提供3年免租金不低于100平方米的生活公寓。

 

大连市长夏德仁将此政策概括为“3231”工程。他说,这一政策扶持的项目尽管有的可能会失败,但是成功的项目所获得的效益会远远大于失败项目造成的损失。

 

当然,所谓“海外学子尖端人才”也有必备条件。一是在海外著名企业、研发机构、大学担任过研发主管3年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发明、专利,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前景广阔;二是在世界500强公司、著名科技企业或著名机构担任过高层管理职务3年以上,拥有高科技企业创立和企业上市经验,能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三是所从事项目与大连市主导科技产业关联度高,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等领域能够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带团队。

 

目前,在国内各地方的海归扶持政策中,“海创工程”的力度可谓名列前茅。据悉,为实施“海创工程”,大连市已先期出资2亿元,设立了“大连市吸引海外学子尖端人才归国创业专项资金”。高新区正在启动10万平方米的海外学子创业园二期工程以及5万平方米的海外学子公寓建设。夏德仁说,随着大连市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大连在人才总量和结构等方面都亟待改善和提升。此次出台“海创工程”,就是要大力培养鼓励创新、容忍失败、诚信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社会环境,为海外学子中的高端人才创造一方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沃土。

 

远大的目标要有过硬的措施来保障,为海归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服务,就是“过硬”的最好诠释。

 

 

春晖杯:大平台上的“知名品牌”

 

还是那片区域,风格相似的布局,橙与绿的色调,让记者不用仔细辨认就知道,这里是“春晖杯”的领地。从去年开始,“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项目对接洽谈会就成为了“海创周”的“保留项目”。

 

除了熟悉的环境,还有熟悉的人,记者就与去年曾在这里采访过的一位“熟人”不期而遇。来自新加坡的邱波也认出了记者,兴致勃勃地开始讲述他一年来的经历。现在,邱波已完成了在新加坡的学业,并回到国内,成为新加坡一家网络公司在北京的首席代表。此次他携带的项目其实和公司业务并没有关系,完全是自己的“私活儿”。邱波坦言在给自己的项目寻找投资方面并没抱太大希望,然而他依旧报名参加了第三届大赛。其实,这份锲而不舍中还隐藏着他的另一个“私心”。

 

“我们的公司刚成立不久,急需宣传自己,拓展业务渠道,而要想在短时间内和众多的企业及投资机构接洽,没有比参加这样的活动更好的机会了,这里有很多我们潜在的客户群。”看来,“公私兼顾”的邱波已经挖掘出了“春晖杯”另外的“利用价值”。

 

随后,记者走到另一位参赛留学人员的展板前,他立刻递过来一份项目介绍和一张名片。巧的是,他居然也叫邱波,是日本一所大学的在读博士生。那份项目介绍上有诸多耀眼的“光环”:第二届“春晖杯”创业大赛一等奖,香港国际专利发明博览会金奖,多届北京“科博会”全国重点推介项目,入选“全国重点专利项目”及“全国重点专利项目招商引资与推广转化扶助计划”……末页留有他的联系方式,包括手机在内有4个电话号码,还有电子邮箱、QQMSNSkype等等,真是想找不到他都难。

 

这个邱波是去年参加“海创周”时与“春晖杯”结缘的,他马上报名参赛,年底就拿了一等奖。今年的第三届他也报了名。说起参加“春晖杯”,他难以掩饰脸上的激动。“感谢这个英明的举措,国家在鼓励我们回国创业方面想的是越来越周到。”通过大赛,他已经与无锡市政府签定了一项合作协议,并在当地注册了公司。目前,他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为自己的项目找投资上,在日本的博士课程都无暇顾及了。邱波调侃地说,自己已经拥有了十几项发明专利,这个水平比博士学位要高很多了。

 

在“春晖杯”项目洽谈区走了一圈,记者发现这里的规模虽比不上“海创周”的海外学子项目对接洽谈区,却也是门庭若市,商谈正酣。现场的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忙得不亦乐乎,总有三三两两的参赛留学人员围住他询问大赛的有关情况。据他介绍,今年有40多名参赛留学人员参加了本次洽谈,他们几乎都是上一届大赛的获奖者和第三届大赛的参赛者。

 

此外,还有12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和孵化器也作为“春晖杯”的协办单位,在“海创周”的“全国留学人员创业环境展”上亮相。

 

由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举办的“春晖杯”创业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三届创业大赛也已完成评审程序,254个报名参赛项目中最终有189个入围。12月下旬,教育部“春晖计划”将资助第三届“春晖杯”创业大赛入围项目的第一参赛者汇集广州,开展创业交流、项目对接、颁奖等系列活动。

 

据了解,与前两届相比,第三届大赛多数报名参赛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商业计划书也趋于完善。项目评审时,有的评委建议应从中选择一两篇作为范本,推荐给未来参赛的创业者们借鉴参考。不少项目具备了很好的创业条件,技术含量高,创业团队强,其中有的具有国际水准。很多评委都认为,这一届的参赛项目一定会让投资机构更感兴趣。有评委甚至感叹:“春晖杯”已经有些“知名品牌”的味道了。

 

“我们要充分地使用‘春晖杯’这个品牌,它对于海外留学人员在回国工作和创业过程中崭露头角,起到了非常好的推进作用。”白章德刚刚卸任中国驻法国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上任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不到2个月,便亲赴大连为大赛的项目洽谈坐镇助威。

 

白章德说,作为“春晖杯”创业大赛的主要承办单位,留学服务中心的工作定位就是“服务”这两个字,只要有利于留学人员的,就要做。中心的工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既要按照政府的政策要求去完成任务,还要把服务做到家,所以要尽可能做得更细,要环环相扣,不能因为工作的疏忽为留学人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希望有更多的留学人员能关注‘春晖杯’,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参加大赛不会有多少代价,几乎是零成本,还能和国内形成一种互动,所以不要有顾虑。我也希望国内的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用人单位能够关注‘春晖杯’,关注我们评选出来的项目。我们只是一座桥梁,一个平台。一座桥少了任何一端,这座桥就失去了它的作用。所以,我们下一步关键要做好入围项目的对接工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这些项目获得成功,以提升我国自主创新的水平。”白章德说。

 

谈到“海创周”,白章德认为,现在很多海外留学人员想回来创业,但摸不到门道,也没有合适的渠道,这样的平台正可解燃眉之急,而留学服务中心的工作和这种大型平台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我们工作的特点是机动性更强,没有地域限制,而且拥有很多的留学人才资源,只要是市场有需求,国内有需求,留学人员有需求,我们就可以考虑做。我们要利用大的平台搭建小平台,在这样的大型活动期间,我们能够提供更好更便捷的服务。例如,我们已经利用广州留交会的平台进行‘春晖杯’的最终颁奖,现在又利用大连‘海创周’举办中期的项目洽谈,这就是服务留学人员、服务国内企业、服务中央、服务地方而进行的一种更好的尝试。”

 

烹制海归创业的“满汉全席”

 

历时3天的“海创周”成果颇丰,参会的海外学子中,有316人携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的369个高科技项目,与辽宁省3000余家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进行了项目对接洽谈,共签订意向合同202项,合同金额14.5亿元。280家跨国公司、国内大中型企业、大专院校参加了国际人才交流会,达成用人意向620个。

 

其实,“海创周”的收获不仅限于这些数字。除了海外学子项目洽谈、“春晖杯”创业大赛项目对接、全国留学人员创业环境展、风险投资论坛等传统项目,“海创周”还首次推出了国际设计博览会、中国(大连)设计节、国际人才发展论坛、国际人才交流会等活动,品种之多让人有些眼花缭乱。此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国资委研究中心组织了2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会,辽宁全省14个大中城市首次全部参展,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作为主办单位之一首次加盟“海创周”,都进一步提升了“海创周”的规模和层次,逐渐将“地方特色”调制成了“大众口味”。

 

开幕式当天下午,大连市长夏德仁在和海外学子座谈时说,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热情逐年高涨,对国内各级政府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国家要发展,留学人才回来要为发展作贡献,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要做好这个铺垫。

 

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海创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教育部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和主管留学工作的主管部门,近年来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和支持了众多的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和以各种方式为国服务,我们的政策是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一样光荣,一样重要,一样受到欢迎。通过“海创周”,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人员找到了回国创业和为国服务的理想去处,充分发挥了项目对接、人才对接、资本对接和信息对接,全方位地构筑了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就业的桥梁。

 

不知从何时起,“南有留交会,北有海创周”的说法开始流行,而广州和大连,一个是珠江三角洲的龙头老大,另一个是环渤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这一南一北两个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性城市,在规划本地区的发展蓝图时,都不约而同地变换了“关键词”,即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过渡。无论是公开竞争,还是暗中较劲,留学人才无疑都会成为其中较大的赢家。

 

要不要回国?对海外留学人员来说,如何回答这一充满博弈味道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的发展环境和创业平台的好坏。好比顾客到餐厅就餐,饭菜是否可口、服务是否一流、环境是否舒适,都决定着顾客的满意程度。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均使出了浑身解数,倾力为海外学子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

 

于是,“广州留交会”、“大连海创周”、“北京科博会”、“春晖杯”等类似的“专有名词”开始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并逐渐提升层次和规模,加大辐射力和影响力,注重传媒影响,凸显品牌效应,突出了资源整合有力、形成良性互动的特点。这些活动积极引进先进的组织思路,集项目洽谈、展览、论坛、座谈等主体和专项活动为一体,采取了政府部门原则指导,专业机构参与承办的方式,使活动更趋于市场化、国际化,增强了实效性和影响力。留学人员参加这样的活动,尽可以找到自己的“理想去处”。

 

国家搭建大平台,地方搭建小平台,小平台上又可以划分出五花八门的区域,犹如全力烹饪一桌品种丰富、口味齐全的“满汉全席”,使留学人员在大快朵颐回国创业“大餐”之时,亦能够为地方乃至国家的发展建设倾其所能。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