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8年第11期 > 正文

何天淳:在接力赛中跑好我这一棒

2008年11月18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本刊记者  段风华

 

 

何天淳,1953年出生,19711974年在云南轻工机械厂当工人,19741977年在昆明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学习,19821985年在昆明工学院攻读研究生,1988 9月获德国弗莱贝格矿业学院博士学位、1994年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52002年历任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等职。20031月~200712月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200712月至今任云南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工程力学专业研究,曾主持、承担和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基金及欧共体混凝土统一规范等多个课题的研究,先后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70多篇。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昆明十杰青年”称号,人事部和教育部“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等。

2008726日,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盟秘书处等13个机构,东盟国家、澳大利亚以及国内65家高校的负责人、代表汇集贵阳,参加由外交部、教育部和贵州省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中国——东盟大学校长论坛”上,云南大学(以下简称云大)校长何天淳作了《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进一步加强与东盟高校的合作与交流》的主题发言,介绍了云大近年与东盟高校合作交流的经验与成绩,并对今后与东盟高校全面深化教育、科技合作提出了建议。

何天淳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公派到国外留学的学者之一,1988年他赴德国弗莱贝格矿业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昆明理工大学任教。从普通教师、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副校长、校长,再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大学校长,他的身份逐渐从学者向管理者转变,但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系统。

对于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何天淳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曾经多次撰文,在《求是》、《学术界》上发表文章,阐释自己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如今,以民族或国家为基本单位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在跨越民族文化和国家的边界,各国高等教育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积极推动并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一种新的办学理念。”

他刚走下演讲台,记者随即追过去采访,当问到为什么用英语演讲,他笑着说:“在这样的国际会议上,用英语交流更便捷。当然,我的英语是第二外语,所以也需要练习……”

经过多年发展,云大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新拓展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在伊朗德黑兰大学和缅甸福庆学校共建了孔子学院;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自主招收面向东盟各国的政府奖学金学生,并入选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此外,由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云南大学、云南省国际人才交流基金会和云南微软技术中心共同建设的“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昆明)基地”已经启用……

在云南大学今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南亚、东南亚成为重要的国际合作区域,20091月,“南亚论坛”将由云南大学承办,目前正在紧张筹备当中。“东盟是云南目前最大的贸易市场,培养区域合作人才是云南高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进一步加强与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和云大今后的发展战略是吻合的,‘南亚论坛’的举办对于学校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712月,何天淳卸下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的担子,担任云南大学校长。虽然此前也曾担任过昆明理工大学的校长,现在又从主管一个省的教育工作到主持云大的工作,何天淳却说并没有感到轻松:“云大校长对我来说是个新岗位,对于大学校长一职,我虽然并不陌生,在大学待了30年,我对于学校的共性还是比较熟悉。但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思考,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重点。在云大,我的压力很大。”

了解云大历史的人不难体会何天淳的这种心情。虽然地处西南边陲,但云大的历史却多有华彩篇章。作为中国西部建立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其前身私立东陆大学始建于1922年,1934年改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又改为国立大学。1937年熊庆来担任校长后,费孝通、楚图南、吴文藻、严济慈、华罗庚、陈省身、冯友兰、白寿彝、潘光旦、刘文典、吕叔湘、方国瑜等一大批著名学者相继应邀到校执教。1946年,英国《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到1949年,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学府。

梅贻琦曾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陈平原说:“大学校园没有饱经沧桑的老房子也就不称其为历史悠久的大学。”无论从哪一种角度考量,云大都不失其“大学”之实。

走进今天的云大,一花一木,一舍一物都在井然有序的组合中透出一种从容、一种传承、一种坚守。云大天文点1934年定为云南第一天文点;映秋院、泽清堂设计出自梁思成、林徽因之手。校内的至公堂更是年代久远,明清时期为云南贡院的主体建筑,建成于1499年。云大前身东陆大学建校后用作礼堂,1947年,闻一多先生就是在这里做了最后的演讲……

上世纪60年代,曾有前苏联一个专家考察组来昆考察,他们对云大的数理馆特别赞扬说:“在中国边远的云南见到这么美丽新颖的建筑,这是我们所没有意料到的。从这幢建筑可以想像设计师的水平,这样的建筑在现在的苏联还不过时,即使过三四十年也不会过时。”似乎是一种巧合,我们采访的地点就在云大建于上个世纪20年代的老建筑——会泽院。建于1923年的会泽院作为东陆大学主体建筑,由曾留学法国、比利时的张邦翰设计,墙体由砖石砌成,厚实坚固。抗战期间日本飞机轰炸昆明,会泽院两次中弹,屹立如常。从建成沿用至今,这座带有法式特点的建筑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不失其沉稳、庄重、开阔、质朴的特质,云大的行政部门如今依然选择在这里办公。

何天淳说:“昆明是个相对安静的地方,上个世纪40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西南联大迁到昆明,当时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云大和西南联大可以互聘教授,这给云大留下了一大笔财富,尤其是精神上的财富。在当时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却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个难以跨越的巅峰,我们后来将其称之为‘联大现象’。现在很多关注中国高等教育的人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的软件、硬件比当年的西南联大好了不知多少倍,却一直达不到当年西南联大的水平?……云南大学的历史留下了丰厚的积淀,如今作为“九五”期间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也是云南省惟一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成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政府重点共建高校,云大在云南的高等教育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应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一个排头兵的作用。”

历史的空谷足音让今天的云大人更多了一份责任的担当,无怪乎对于何天淳来说,会有如此的思考和追问。“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化成了今天“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

 

云大老校长熊庆来常说:“大学之存在,必具有生命,生命表现于所有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种种高尚活动,其精髓,内即表现于教学之成绩,钻研之结果,与德行之砥砺;外则见诸于师生对社会之影响,校友对社会国家服务之能力。”

正是这样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奠定了云大不断发展的基础,1998年“云大科技”上市,云大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科技上市公司的高校。近几年来,云南大学侯先光获得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成为1993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颁布以来,我国高校所获得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大明获得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张克勤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生物柴油——膏桐”获得2007年“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张喜光的论文《早寒武世带上肢的冠群甲壳动物》发表在200710月4日的《自然》上,并入选2007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03年至2007年底,云大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921篇,SCIEIISTP收录有1055篇,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951项,科研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

此外,云大紧密结合云南地方的实际,通过建设以民族学、生态学和国际关系等学科为代表的一批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

在这样的基础上接过接力棒,对于何天淳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何天淳在分析自身的情况时说:“我的优势在于对教育工作的熟悉,在于自己多年来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思考,在于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爱。”“我认为高等教育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二要适应教育规律的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推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云大今后的发展,我们作了一些调整:巩固文理,发展工科。文理在云南大学有很好的积累,但以前工科专业较为薄弱,工科对于社会发展有直接促进作用,学校下一步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比方何大明负责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纵向岭谷区生态系统变化及西南跨境生态安全,西南纵向岭谷区主要由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和伊洛瓦底江国际大河流域组成,是全球生态系统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是我国与东南亚重要的生态廊道和中国-东盟新兴的经济走廊。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开展,使云南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空前的大规模扰动,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引起国际广泛关注。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医、农、林等领域,我们也将进一步发展。但我们在这些领域的发展会有一些不同,比方,医学,我们就不会按照传统模式发展,而是在医学与工程的结合方面着力,另外,在制药、生命科学、精细农业等方面也会有所拓展。”

20089月,在开学典礼上,何天淳对新入校的学生提出如下希望:“第一,希望你们坚持对真理的坚定信仰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我主张各位同学与经典为友,做一个儒雅通识的知识分子。我想送给大家一个座右铭,这是熊十力先生当年给北大学生张中行先生的一段话:‘每日于百忙中,须取古今大著读之。至少数页,毋间断。寻玩义理,须向多方体究,更须钻入深处,勿以浮泛知解为实悟。’

第二,希望你们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努力成为创新型的人才。不管是在本科阶段,还是在研究生阶段,大家都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生活,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大家要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取其精华、善于借鉴,要如韩愈所说,‘师其意不师其辞’,活学活用其思想和方法,不能照抄照搬、拘泥于章句,从而‘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

第三,希望同学们既要有治国安邦的大志向,又能够培养自己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脚踏实地精神。

另外,我想特别强调一点的就是,希望大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这是何天淳对云大学子的期待,也是他多年来在大学工作的一些感悟。

何天淳说:“在云大的发展历程中,我也是一个耕耘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有更多的收获,并且在云大的发展接力赛中跑好我这一棒。现在,我才刚刚起跑……”

(封面、题图摄影/高海涛)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