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08年第10期 > 正文

讲述我与“公派生项目”的故事

2008年10月16日  来源:神州学人 
  

/柏立懂

 

我来自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享有地球上的“绿宝石”美誉的荔波县,一个祖祖辈辈居住在大山上的美丽的布依族山寨。周边还分布着水族和侗族山寨,勤劳纯朴的人们世代男耕女织,说着自己的民族语言,九成以上的人基本不懂汉语,初中前我也不例外。

 

我小时候上的是山村小学,初中毕业前连几句流利的汉语都说不好,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基本用布依语;高一开始说汉语,大一开始学普通话,研一开始说英语;在老师和同学的热心帮助下,本科毕业时我已掌握标准的普通话,研究生毕业时能说一口较流利的美式英语。

 

20069月我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攻读地质工程博士学位,20076月获“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下简称“公派生项目”)资助资格,同年12月前往德国,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身份做为期两年的研修,现就读于柏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专业,从事土动力学特性的研究。

 

 

“公派生项目”实现我的留学梦

 

“公派生项目”的启动,点燃了我出国深造、报效祖国的梦想。2007年元月初,学校转发教育部关于“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通知,项目申请的截至日期是322日,时间较短,多数同学无法独自获取国外科研机构的邀请信或录取通知书。索取邀请信的任务自然就落到国内导师或同国外有合作关系的老师身上。就这样,在国内导师项伟教授的帮助下,我顺利拿到来自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的邀请。

 

拿到邀请,并完成网上申请后,我将申请材料报送学校等候校内专家初审。在评审结果未正式公布前,我内心十分焦虑,尽管各方面的表现十分优秀,但学校只争取到有限的25个名额。我经历心急如焚的10多天漫长等待后,初审通过的名单终于浮出水面,我的名字赫然在列。兴奋之余,我就自己的材料评审情况问了一位参与评审的专家,他说:“从提交材料看,你综合素质好,各方面的表现十分优秀,评审专家全票通过了你的申请。”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我心情无比激动。之前,我曾担忧受到不公正待遇,其实是我杞人忧天了。这个项目的资格评审过程始终真实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但如此,学校负责“公派生项目”的老师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直很耐心、热心、高效率地为大家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学校上报2个多月后,也就是20075月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其网站上正式公布了首批“公派生项目”学生名单。之后两天,我无比激动地收到了具有多重意义的资助资格证书。

 

我初中毕业以前,附近村寨很多孩子小学未毕业就开始辍学,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十五六岁就结婚成家,循环过着祖辈留下的男耕女织的清苦生活。如今境况略有好转。近年来村寨上一些青年人陆续外出打工,挣的钱比在家务农多,但仍有很多家长因家境贫寒,不赞成孩子继续上学,加上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孩子们更没有信心读书,总以为自己不如城里的孩子聪明,于是就辍学外出打工,这种情况日趋严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村寨附近方圆几十里范围内,就没有出过几个大专生,更不用说本科生和研究生了。

 

我是建国以来我们乡镇第一个考取重点大学的学生,也是近几十年来荔波县第一个国家公派的留学生。在“公派生项目”启动之前,公派留学对我而言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公派生项目”给更多学生带来了希望,也给国家发展建设储备了一支生力军。对像我这样一个来自贫穷落后的偏远山区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这来之不易的公派留学机遇,不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使命。评审标准上,我与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没有因为我是少数民族就为我降低标准,给予特殊照顾。这点非常重要,反而让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更加自信,在其他同学面前也能挺起胸膛。这件事情,在我的家乡已经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部分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也增加了孩子们的自信心,明白了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让他们看到了一些希望。

 

 

重觅合作机构

 

按原计划,我准备从国内携带三峡库区内的一些滑坡带的滑带土,到爱尔兰根大学做流变特性和微结构的定量研究。通过研究库区内的滑坡在长期高水位浸泡作用下的滑带土流变特性的变化,进而分析其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选题很有意义。但这个计划有三方面的问题,首先,爱尔兰根大学的流变试验仪器相对陈旧,数据测量精度较低;其次,从国内携带大量原装土样十分不便,一旦土样遭扰动破坏,重新取样工作将异常困难;再者,若不参与国外课题,独自做自带项目,不利于同国外研究人员交流,更不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科研理念。

 

基于以上考虑,另择一个更合适的科研机构迫在眉睫。我在联系合作对象的过程中始终严格遵循“三个一流”的标准,综合几位在中国做交流项目的德国学生学者的建议,以及SCIEI检索系统中收集的重要信息以及互联网信息,我得知,亚琛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和斯图加特大学是目前德国土木工程学科研究水平最突出的机构。我先后发信给这4所高校岩土工程领域的教授,不久后陆续收到了回复。最先收到的是亚琛工业大学教授的回复,他对我的个人材料很有兴趣,希望与我的国内导师详谈培养方案。但后来在联系过程中出了些意外,加之他们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值模拟,而我更想做试验研究,况且联系期间又收到了斯图加特大学教授的回信,因此亚琛工大的申请就告一段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通过一名在当地做博士后的中国学者给我回信,欢迎我过去。但那里也主要做数值模拟,我不可能通过做试验来完成学位论文,这与我的期望相距甚远,最后还是婉言谢绝了他的邀请。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多月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终于盼来了柏林工业大学资深教授的回复,经历几次相互接触后,了解到柏林工大的研究所现有实验仪器设备非常好,且拟参与的项目正是我很感兴趣的方向,20079月初,我收到了柏林工大教授的正式邀请,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高效的改派工作

 

之后,我就改派事宜曾多次咨询学校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负责“公派生项目”的相关部门,以及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教育组的工作人员,他们耐心为我排忧解难,提供帮助。原则上,如果留学人员没有到国外,不属于教育处组的管辖范围,他们有权不理会任何咨询,但他们还是耐心热情地为我出谋划策,在此深表感谢。考虑到用旧邀请函申请的签证已办妥,最后选择了国外改派方式。

 

20071223日清晨6时,我乘坐的国航国际航班顺利抵达法兰克福国际机场,途经纽伦堡后抵达爱尔兰根市。1228日将报到连同申请改派材料一并寄往慕尼黑总领馆教育组,他们于200811日收到材料,随即将材料传真至国家留学基金委。按照以往对国内行政部门办事效率的估计,我认为等待批复的时间至少1个半月,最快须到2月中旬后才能前往柏林正式报到。惊喜再次光顾我,17日接到慕尼黑教育组通知,改派申请已于16日获正式批准,同意我转赴柏林工业大学研修学习。

 

 

丰富充实的留学生活

 

改派获准后,我于2008115日抵达柏林,下火车前,柏林(含波茨坦)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联谊会早就安排了3位理事到车站接我,并给我联系临时住处,接下来两天时间里,联谊会副主席李林同学就陪我找房子、办手机卡、熟悉柏林环境等。柏林(含波茨坦)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联谊会是在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的指导之下成立的,旨在为公派留学人员提供无偿服务。20074月成立至今,已为初到柏林的学生学者提供了多次接待服务,并成功组织了多次活动。工作之余,我先后参加了中国驻德使馆的新春招待会、给祖国人民拜年的春节节目拍摄活动、联谊会组织的踏青活动、柏林学园讲座、中德关系讲座、中国驻德使馆北京2008奥运开幕式招待会、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举办的柏林及周边地区中国留学生联欢会等一系列活动。

 

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的工作人员十分关心留德学生学者的学习生活,时常邀请大家到教育处相聚,为大家排忧解难,获得学生学者的一致赞誉。我特别感谢教育处姜锋公参、负责柏林地区留学生管理工作的何康林博士,以及教育处的其他工作人员。正是他们尽心尽责的工作、热情周到的服务和亲人般的关怀,让我们这些海外学子倍感家一样的温馨,正如姜公参在一次会议上对大家所说的那样:“同学们要把教育处当成你们在这里的家,有空常回家看看。”

 

 

以上仅为自己公派留学的真实感想和一些拙见。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在柏林度过了近一年的美好时光,学习科研按计划有条不紊开展,过着丰富充实而富有挑战的留学生活。这些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以及远在家乡父母的支持、兄弟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借此机会,我真诚感谢父母和兄弟,以及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亲人朋友;感谢多年养育我的祖国人民,感谢资助我的“公派生项目”和在各级管理部门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衷心祝愿全体海外学子学业进步,事业有成,饮水思源,报效祖国;祝愿“公派生项目”取得圆满成功;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勤劳勇敢的祖国人民幸福安康!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生、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供稿/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