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科技委员会发布《北京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规划纲要》对未来北京发展做出了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战略谋划,明确到2020年,北京将建设成为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北京发展和服务全国的重大需求,大力实施首都创新战略,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全面引领支撑服务业发展为突破口,站在全球化创新的高度,凝聚优势资源,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带动首都经济结构高端化转型、城乡统筹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北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主驱动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实施首都创新战略,就是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缔造以中关村为龙头的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两个支点,集中力量重点实施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引擎行动”、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涌泉行动”、改善民生和推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惠民行动”,努力在构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乡社会和谐发展、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四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全国率先建成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
发展目标
到2020年,北京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立足于“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举全市之力,大力实施首都创新战略,把北京建设成为创新思想活跃、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强劲、创新氛围浓郁、创新市场化机制完善,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先进的创新型城市,使北京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核心引领区和联结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预计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超过7%,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60%左右,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8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8%,技术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
阶段目标(2015):全社会R&D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到6.5%,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的比重达到55%左右,技术交易额达到1500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申请数超过15件,国际三大权威检索系统收录北京科技论文数量4万篇以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达到45%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5%左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六环以内主要河湖水体基本还清,再生水回用率达到56%以上,每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30%。
重点任务
北京科技发展要在首都创新战略的统领下,紧紧围绕北京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推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民生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科技自身能力建设5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确定18个重点领域、107个重点技术方向和近500项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取得技术突破,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高端创新,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围绕为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科技服务,积极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型业态,占领产业高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后劲。
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水资源、能源、环境保护技术以及循环经济相关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从北京发展实际需求和在全国形成率先示范出发,下决心依靠自主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实现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完成由传统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的提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坚实、可靠的保证。
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发展以人为本的民生服务,加快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城市建设管理、人口与健康、消费性服务和城市安全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进行部署,力争取得技术突破,推进一批重大成果应用,依靠信息技术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换代,提升首都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改善民生,加快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首善之区。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壮大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促进城区科技、智力资源和成果向郊区县的扩散。大力发展高端籽种产业,建设北京种业创新发展中心,搭建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丰富都市型现代农业内涵,促进北京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农村建筑节能改造示范,改善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超前部署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北京在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根据发展目标和人民长远利益,通过汇聚、服务、合作、交流等方式接引和利用中央在京科技资源,超前部署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快完成知识、智力和成果的积累和储备,掌握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北京在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缔造国家知识创新高地和技术创新源泉。
创新体系
建设创新型城市,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首都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各类社会创新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发展规律通过广泛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而组成的全新体系。重点是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这一国家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四个分体系。
打造国家自主创新品牌——中关村。紧紧围绕“四位一体”战略目标,以推进改革试点和组织创新为重点,加快发展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支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园区在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支柱和基石。要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企业和其他市场主体互动共赢的新型生产关系。
建设以研究机构和大学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这是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高端和前沿。要充分利用中央在京科技资源,依托北京地区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发挥企业的生力军作用,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知识创新模式,增强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能力,努力提高北京的知识竞争力。
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为引领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体系。这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衔接和服务职能。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科技支撑服务。
建设以政府为主导的宏观管理调控体系。其核心是在引导和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进程中,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同时,要通过不断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加强政府多部门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高效的科技决策机制和多方参与的管理协调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重大专项
在明确科技工作部署和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任务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突出战略重点,实现若干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的突破,需要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筛选出若干重大科技专项。确定重大专项的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解决制约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二是有可能取得技术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有利于形成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三是有利于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四是切合北京市情,科技基础、财力能够支撑。
根据上述原则,本纲要确定了18个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并确定以这些专项为重要抓手,建设创新型城市。这些专项涵盖了资源环境、生产性服务业、民生服务、现代制造业、新农村建设等重点领域。
保障措施
这里摘要介绍“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引进”方面的内容。
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加大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性培养力度,形成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加快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围绕北京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企业需求,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人才。依托重大科研攻关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建设项目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技术专家、管理专家和拔尖人才。继续实施“科技新星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带头人和科技管理专家。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二是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力度。根据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人才引进目录。以重大专项为载体,引进若干对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科技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加快建设海外学人中心,畅通吸纳高端创新人才的绿色通道,吸引留学人员和海外高端人才来京创业或工作。
三是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和兼职聘用等方式吸引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优秀科技人员参与企业研发活动。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采取共建技术开发中心、搭建创新型人才的实践平台、设立面向企业的客座研究员岗位、委托高校开展技术培训等多种方式共同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编辑:K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