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坚持质量第一
重数量更重质量
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的重要途径。
时下,广东引进的一批科研团队正在创造新的历史。东阳光药业的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团队,拥有丰富的新药开发经验,开发的6个糖尿病及抗肿瘤新药,全部进入临床1期或2期试验,实现产业化指日可待。
这只是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整团队成建制引进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一个缩影。目前,该计划已引进57个海内外创新科研团队来粤创新创业。
抢抓机遇,大力引才,质量第一,成为当前引才的鲜明特点。各地纷纷出台具有特色的引才计划,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形成了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热潮。
“我有一个中国梦,那是东方神圣的向往。”正如《我的中国梦》歌中唱的那样,到中国去圆梦越来越成为海外人才的共识。各地千方百计为人才搭建实现梦想的平台,重要支柱产业、重大环保工程、重点民生项目,成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后,积极投身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生力军。许多生命医药、环境气候、农业安全领域的人才回到国内创新创业,取得一批造福百姓的重大成果。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千人计划”的示范和引导效应正逐步显现,中央领导要求持之以恒地把这个计划实施好。中央领导的重视,祖国的召唤,再次激发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热情,今年“千人计划”报名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70%。
招回“飞鸽”,内育“永久”
加大对国内人才培养扶持力度
“引来女婿会不会气走儿子?”随着海外引才工作的持续深入,不少人表达这样的担心。
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内人才是主体。引进“飞鸽牌”人才不可少,但培养“永久牌”人才更重要。从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实践观察,这种担心其实大可不必。
去年8月,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万人计划”),是与“千人计划”相对应的国内人才支持计划。该计划的总体目标是,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高等教育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
“万人计划”的基本思路就是对国内重点人才予以特殊支持。重点支持对象,既包括应用科学和科技创业人才,也包括基础学科人才,特别是要支持一些在一线挑大梁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一些搞长线研究、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出成果的人才。所谓的特殊支持政策,就是在对人才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家再给予直接的特殊支持。
为此,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专门成立“万人计划”领导小组,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组成。
内育“永久”、招回“飞鸽”、外引“凤凰”,我国人才工作用事业育才聚才,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机会、搭建舞台、拓展空间。
在“万人计划”的龙头带动作用下,各地各部门也都制定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国内高层次人才计划,一个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开发体系正在形成——
陕西启动实施省级层面针对现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殊支持计划”,用5—10年培养选拔和重点支持1500名现有各领域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吉林实施“双百千万”人才计划,已培养选拔804名省级各类优秀人才,引导了大批优秀人才向现代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新农村建设、社会管理等经济社会发展一线集聚。
重庆出台“重庆特支计划”及子计划实施办法,拟从2013年到2020年遴选支持700名人选。凡入选“重庆特支计划”的,按自然科学领域15万元/年、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10万元/年的标准,给予统一经费资助。
宁夏实施了阿拉伯语人才培养工程,与阿联酋迪拜大学签订《关于联合开展“宁夏面向阿拉伯国家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合作备忘录》,选派170名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赴发达地区、阿拉伯国家进行中长期培训。
人才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引领产业结构调整
人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国家人才发展规划提出,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优先发展人才。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注重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特别是紧紧围绕自主创新、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实施,通过人才资源开发有效推动国家战略和重大部署的贯彻实施,实现了人才数量增长和能力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同步提高。
在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上,“第一资源”正日益发挥其“第一”的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迸发着无穷的活力……
在江淮汽车公司里,活跃着3支“115”产业创新团队,聚集了一批怀揣“造中国优质汽车”梦想的高端人才,瞄准世界前沿技术,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光和热。《华盛顿邮报》在显着位置刊登文章称,以安徽江淮汽车为代表的中国产品热销巴西市场,获得巴西民众的喜爱和拥戴,正改变着中国制造的形象。
“115”产业创新团队正是安徽依托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的人才工程。设立的153支创新团队,涵盖了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500多项,一大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推动地区跨越崛起的重要力量。
从长江三角洲到环渤海,从泛珠江三角洲到东北三省,从中部地区到西部地区……在各地经济发展版图中,人才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人才特区先行先试
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从中关村到粤港澳,改革创新之风吹拂中国大地。
2011年,15家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印发《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进入全力推进阶段。
2012年,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批复将“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列为“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继中关村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南粤大地悄然兴起。
体制机制活则满盘活。近年来,各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人才发展规划提出的10项重大人才政策为重点,先行先试,大胆探索,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
全国31个省区市中,大部分已开展了人才管理改革区的试点,成为激发我国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活力的有力脉动——
北京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代理式”、“一站式”服务,派出专员办理医疗、住房等服务问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推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管理制度,给“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
南京颁布9条科技新政,给科技人员创业“松绑”,力推科技人员走出“围墙”创新创业。包括“允许和鼓励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3年内保留其原有的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等政策措施。
安徽合芜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创新成为安徽跨越发展的“正能量”:在试验区内,大力推进实施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重大政策试点,已启动56家企业试点。仅2012年度,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享受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资金达1324万元,受益企业99家,受益个人57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