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专题 > 正文

留德“青年千人”的国与家

2015年05月06日  来源:神州学人 
  

从左至右:赵清华参赞、薛龙建、魏大海、唐漾、孟子阳、史明德大使、王旭东、吴忠帅、张永光、董琦参赞

20152月,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公布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名单,共有667人入选。中国驻德国使馆教育处召开留德“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代表座谈会,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科技处参赞赵清华参加了座谈会。201310月,留德学子以全体在德留学人员名义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对个人梦、强国梦、复兴梦的感悟和体会,表达了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20141月,习近平给全体在德留学人员回信,肯定他们心系祖国、报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勉励他们早日用所学所得报效祖国和人民。在本次座谈会上,史明德大使指出,在667名入选者中,有40名在德学者,人数居全球第二、欧洲第一,表明德国已经成为向中国输送人才的最重要基地之一。座谈会上7位入选者分享了他们的经验与体会。

 


孟子阳:两个选择

(慕尼黑工业大学洪堡学者)

人的一生充满了各式各样的选择。对于30岁左右的年轻人,尤其是具有留学背景的博士毕业生来说,人生进入了十字路口,面临两个重要的抉择。第一个抉择是关于事业规划的,即是否希望将一直从事的科研工作当作自己一生追求的事业。第二个抉择是关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即是否希望将中国当作自己实现事业发展的舞台。只有自己想清楚了这两个问题,给自己一个明确的答案,今后的人生道路才不会后悔。


唐漾:吸纳“外国青年千人”

(柏林洪堡大学洪堡学者)

4年前,我怀揣着对德国的敬意和憧憬来到这里,在德国洪堡基金资助下,在德国柏林和波茨坦地区开展了将近4年的合作研究。之后在德国合作导师的邀请下,我继续留在德国进一步开展网络科学和控制方面的科学研究。现在我之所以选择回国,主要是因为家庭和归属感,这些年国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海外留学人员提供了很多机会和机遇。我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亲身参与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来,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王旭东:我的技术被高价卖回国内

(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

我的专业是分析化学,主要致力于开发光学传感器件,因此我的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将我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相应的产品,给老百姓的生活和健康以及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魏大海:唯一的目标

(雷根斯堡大学洪堡学者)

2010年从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先后在日本和德国作为博士后从事自旋电子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已满5年。在国外的研究工作和成长过程中,我始终心系祖国,一直把回国发展自己的事业和报效祖国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


吴忠帅:不做“me too”的工作

(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博士后)

目前我的研究方向是二维石墨烯基材料的可控制备、结构设计及其在能源储存与转化等应用研究。我感觉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从攻读博士到博士后期间,一直从事着自己喜欢的研究课题——石墨烯(Graphene)。石墨烯是目前处于国际研究前沿、具有挑战性的研究对象,在纳电子器件、透明导电膜、储能等领域极具应用前景,已经引起了不同国家和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例如,2013年欧盟将石墨烯列为未来10年“新兴旗舰技术项目”(Graphene flagship),计划在10年内投入10亿欧元的资助,目的是最大化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薛龙建:我的根始终在东方

(马普聚合物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

从出国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没有动摇过我的信念:我一定会回国的。即使在德国生活了5年多,感受到德国生活、科学研究方方面面的优越性,也没有改变我的想法。其实,我要回国的理由很简单:父母年纪大了,需要我离他们近点;亲戚朋友也都在国内。我的家,我的根,始终在东方。


张永光:不再做旁观者

(德国地学研究中心博士)

2007年出国,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有近5年时间,那时候,我就打算回国工作,觉得在自己的国家工作心底比较踏实。2012年,由于家庭原因,我来到德国做博士后研究,在经历了欧洲2年多的工作生活后,更加坚定了回国的想法:因为家人、归属感和为自己的国家多多少少做一点事的愿望。




  免责声明:“观点”栏目,选用的相关文章、资料中表述或暗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文章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所述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作读者参考。

编辑:王文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