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河入海流,终于我们分头走。”时下正是高校毕业季,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离开校园,开始了新的生活。这其中,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优秀毕业生选择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清华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17.5%。北大的情况与清华基本类似,3119名本科毕业生中有901人选择出国留学,硕士4242名毕业生中有280人出国,博士1710名毕业生中有131人出国。也就是说,6个大学生当中,可能就有1个选择出国。这种情况,尤以自然科学领域为甚。 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实际上,早就有专家指出,目前大部分中国最好的自然科学领域博士研究生都去国外做博士后,在国外度过他们最富创新力和最容易出成果的时期。中国科技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大量杰出的人才却把智慧贡献给他国。对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杨卫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人才的积累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才“流通”阶段,许多年轻人从科研水平不太发达的亚洲国家去西方发达国家留学,他们中有些人选择继续留在西方,另一些人则选择回到他们的祖国,开展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第二个阶段则是人才“互动”阶段,人才出现了双向流动的趋势,很多科研人员会选择留在自己的国家发展事业,日本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中国台湾的很多学生也不再盲目热衷出国留学,“我想中国大陆正处在人才‘流通’阶段”。 对于何时中国能够从“流通”阶段步入“互动”阶段?杨卫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国家需要用比较大的资源投入来吸引优秀人才,随着国内科研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我们将会进入第二阶段。” 的确,年轻人才流失是当前中国自然科学界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甚至一度有人把清华、北大比喻成培养出国留学生的“大本营”。而相关数据也显示,博士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不回国的中国籍人才的比例,位于世界前列。当然,国家也意识到这一问题。近年来,在通过“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等各种引才计划加大对海外一流人才的引进力度的同时,“青年千人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也相继出台,试图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和召唤力。但从总体上来看,年轻科研人员选择回国的比例仍然不算太高。而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尽管按照杨卫推测“互动”阶段终会到来,将来学成归国的年轻人会成为主流,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在践行“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委实需要这一阶段尽早到来,让年轻的科研人才能够尽快回国,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 那么,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让年轻的科研人员尽快归国?首先必须坚持“唯才是举”,给年轻人才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大的舞台。只有在公平正义的选人用人环境中,他们才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才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因此,目前人才选拔,尤其是科技人才选拔,需要去除过去“论资排辈”的选拔方式,对年轻人多一些善意与宽容,敢于给年轻人做大事、挑大梁的机会,帮助年轻人才快速成长。 其次,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加大对年轻人才的资助力度。因此,需要加快推进“青年千人计划”“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并同时制定鼓励支持本土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制度机制,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的“蝴蝶效应”就会显现,确保人才源头“活水”不断。 当然,要让年轻科研人员加速回国的步伐,我们还需要在优化人才环境方面下功夫。必须承认,目前国内的科研气氛、学术范围、团队文化等方面,相比国外还有差距,一些科研腐败、学术不端的行为也让不少决定学成归国的年轻人心存疑惑。因此,我们需要在这一方面作出更大努力,打造诚信求实的科研环境,构建绿色学术生态,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能够去除后顾之忧,安心回国从事科学研究。 21世纪的国家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是年轻人才的竞争。我们期盼着,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人才“互动”的阶段能够早日到来,更多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够涌现在国内舞台上,促进我国科技、经济的发展。 |
免责声明:“观点”栏目,选用的相关文章、资料中表述或暗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文章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所述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仅作读者参考。 |
编辑:szxr |
衢州学院2015-2016学年专任教师招聘(硕士) 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