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白,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后赴美国留学,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曾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在美国洛克菲勒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后任美国罗氏公司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及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系助理教授。自1996年起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工作,任神经发育研究室主任。2009年回国定居,出任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部副总裁,同时担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2013年起全职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很多认识鲁白的人,都觉得他跟别人不一样。可能是因为他在中国和美国,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有多种经历,使他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生活方式在当下是个热议词,“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艺术是一种生活方式”,“运动是一种生活方式”,“旅行是一种生活方式”…… 鲁白的人生3问: 1、假如有人给我1千万美金,我还会做我现在做的事情吗? 2、假如医生告诉我只剩30天可以活,我还会用同样的方式生活吗? 3、假如我可以给自己写悼词,我希望是什么样的悼词? 鲁白到美国没多久,听了一次演讲,演讲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教授,这次演讲对鲁白在美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田长霖可能是唯一的一位在美国名校担任过校长的华人。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他给中国留学生提了2句建言,第一句是“be an American(学做一个美国人)”。 屈指算来,2015年已是鲁白回国的第6个年头,采访时记者很自然地把“归国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的可持续性”这个问题抛给他,本以为他会讲一些社会环境、单位体制之类的客观条件,意外地,鲁白却从海归人才自身出发,谈了很多主观层面的东西。 鲁白说:“海归回国后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3个层面的平衡:融入与坚持、专业与管理、沟通与关系。” 鲁白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两幅图画。一幅是他曾经在美国工作过的单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卫星俯瞰图,上面写满了临别寄语,这是他回国时朋友们送的礼物。另一幅是美国当代新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Andrew Whyth)的作品《克利斯蒂娜的世界(Christina’s World)》。
|
编辑:yangy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