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专题 > 正文

爱上科学·遇见美

2015年01月23日  来源:神州学人 
  

 

1月16日,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10位获奖者分别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陈春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于翔、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黄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贾卫华、华南农业大学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廖红、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研究员段慧玲、华北电力大学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教授李永平、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陈雪飞、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李英贤、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刘建妮。

编者汇编10位获奖青年女科学家的故事,与网友分享她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分享她们眼中的科学之美……

 



陈春英:在纳米世界探索癌症治疗新方式


“没有治愈办法”——3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这样描述面对癌症时的无助,由于外科手术也无法根治这种恶疾,这个悲观结论一直延续至今。而且,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放疗与化疗,传统的治疗手段都会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力,很多人即便躲过了癌症的困扰也无法重新拥有健康的体魄。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全球的研究人员正致力研发具有更好的特异性,从而更准确地打击癌细胞的潜在药物。与他们不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陈春英研究员正在另一条路上摸索:纳米治疗癌症……
详细内容

 

 

 

 


 

于翔:探求大脑奥秘,解析神经病因

 

“记得11岁时我随着父母去了意大利,那时候我一句英语都听不懂,在国际学校的餐厅里也是第一次见到汉堡包和我完全不会使用的刀叉。”陌生的国度里,语言、文化、教育环境和生活习惯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这个此前从没有走出过北京城的女孩感受到巨大的冲击,也让她在适应全新境遇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到自信的完美蜕变。“如果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变化并且学会如何应对,未来再遇到挑战和挫折时也一定可以淡然面对,并且一直往前走”——这种无论在任何时刻都笑对人生的态度,也许正是于翔在科研之路上始终执着行进的力量所在……详细内容

 

 

 

 

黄如:芯片微世界改变大未来

 

  如果谷歌眼镜不能常戴,如果智能手表不能常用,如果传感器不能常开——如果所有这些创意新颖的伟大产品都受限于电池的电量、变成了高科技玩具,量化世界和量化自我的大潮似将失去席卷世界的动力。

  北京大学的黄如教授正致力于带领她的团队设计超低功耗的电子器件,力争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让所有人尽情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详细内容

 

 

 

 

 


 

贾卫华:医者仁心,守护生命

 

  “在我刚刚来广州的时候,有个硕士师妹刚毕业留校就忽然罹患癌症,现在想起来往事都还历历在目——那么生机勃勃的一个女孩子,忽然就进了重症监护病房,生命的消逝就像是花朵在迅速凋零”。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贾卫华教授已经与癌症打了20多年交道,但当谈及博士后阶段时的记忆,她的声音中仍有掩饰不住的惋惜——暴虐的疾病,无常的生命,这一切都深深撼动着贾卫华的心,也坚定了她在科研之路上不断求索的信念……详细内容

 

 

 

 

 

 

廖红:心系作物 胸怀天下

 

  说起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科研作为职业,廖红笑言,虽然自己早在幼儿园时代就因好奇而拆掉过家里的闹钟,但在当时并没有幻想过有朝一日会成为科学家;直到研究生时代,她才在导师的带领下真正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在长期深入田野的细致观察和反复钻研中,廖红所关心的已经不再只是分子、基因、根系与作物——在她看来,自己在植物营养学方面的不懈探索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还有助于帮助农民合理施肥,降低环境污染。科研工作者这种切实而直接的责任不仅关乎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更时时刻刻鼓励着她在科学之路上矢志前行……详细内容

 

 

 


 

段慧玲:从工程师到科学家 用力学设计材料

 

  对段慧玲这个曾在中石油工作过10年的工程师而言,实现这个转变的最重要一环无疑就是攻读博士,而转型的动力则源自强烈的冒险精神和更强烈的求知欲望,“那时的我好像厌倦了只是使用公式解决问题的感觉,我突然想知道公式背后的秘密,我希望成为科学家”。踏上科学之路并不容易,她面临着数个足以影响人生轨迹的艰难抉择……详细内容

 

 

 

  


 

李永平:水系治理,生生不息

 

  上世纪90年代,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永平在化工厂初次接触到了水污染治理——这个陌生的词汇,却让她的人生轨迹从此变得与众不同。在参与净水的过程中,李永平感受到一种攸关国计民生的责任感,也正是这种被国家、被社会和被别人需要的价值,鼓励她重新回归校园,将自己的一腔热忱付与科学这项崇高的事业……详细内容

 

 

 

 

 


 

陈雪飞:探索星空,认知宇宙

 

  “躺在空旷的田野上,抬头就是星星漫天的夜空,会很自然地去寻找最亮的那一颗,也时常把这些不断闪烁的亮点连线组合,让它们符合想象力深处最有趣的形象”——这就是陈雪飞在记忆中对乡村生活最鲜活的记忆,它激发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一直推动着这位曾经的小女孩,从青山和绿水环绕的家乡走向城市,最终在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从事与天文相关的研究工作……详细内容

 

 

 


 

 

 

李英贤:面向航天,服务地面

 

   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骨丢失可能是人类宇航员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已有研究表明,在空间飞行过程中,骨质和矿盐每月的丢失量为1 %-2 %,相当于绝经期妇女一年的骨丢失量。最令人担忧的是,骨丢失现象不会因为宇航员适应了太空生活而消失,如果在太空中工作时间过长,骨骼和肌肉发生的生理变化几乎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如何防止骨丢失已经成为现代医学和空间科学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这正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李英贤在努力破解的谜题……
详细内容

 

 


 

刘建妮:打破时间界限,追溯生命起源

 

  如今已是西北大学地质系教授的刘建妮,仍对小时候的生活记忆犹新:“那时家住农村,经常满山遍野地窜,只为观察蝴蝶的翅膀在太阳下透出的迷人色彩;拿起小棍翻动地上的树叶,寻找形态迥异的昆虫,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儿。”正是儿时纯真的热爱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刘建妮将自己对生命的浓厚兴趣延续为始终探寻的追求——2011年1月24日,她的论文被《自然》(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成功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详细内容

 

 

 



编辑:yang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