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8期 > 正文

【我的标签我做主】不能给“90后”留学贴上概念化标签

2015年08月18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熊丙奇


所以,要对每个学生个体负责,就要抛开所谓的“90”标签思维,而要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思想。在国内接受教育也好,出国留学也罢,教育的目标殊途同归,都是让每个个体更为完善。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差别在于,究竟选择哪类教育更适合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5.98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13万人,单位公派1.55万人,自费留学42.30万人。有关机构的调查显示,出国读硕士的学生比例约为62%,而出国读高中和本科的学生分别约为7%和29%。从年龄分布看,在目前出国留学人员中,90后占绝大多数。

对于90后这一群体,我国社会曾多有关注。大约在2008年,针对第一届90后学生进大学,舆论曾分析这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变化。很显然,对于目前以90后为主体的出国留学人群,仍延续国内的思路,也不乏用90后概念来分析出国留学的特征、变化者。

但笔者要说的是,不能对学生贴上80后、90后的标签,出国留学也不能概念化。因为从本质上说,教育是十分个性化的事情,而出国留学也是个性化的选择。只有每个出国留学的个体,根据其自身能力、兴趣,作出合理的出国留学规划,在国外求学过程中发展个性、兴趣,培养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和价值观念,这样的出国留学才有价值和意义。
 

撕掉“90后”的标签


对于90后,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是“90后不像我们,他们……”,有的时候,某个90后学生表现得很自私,然后大家就抨击,这是一个自私的群体;另一个时候,某个90后学生表现得很坚强,大家就一致赞美,90后值得期待。这都是在给90后贴标签,把个体和群体混为一谈,结果忽视了对每个个体的关注。

这就好比,对某个出国旅行的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国内舆论总会把这与“国人”联系起来,批评其是丢“国人”的脸,而其实,这和“国人”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个个体的不文明行为,需要批评的是这个公民个体。把个体和“国人”联系在一起,会让个体模糊自己的责任。只有明确告诉每个个体,你代表的是你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在完善个体的同时,促进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

不可否认,在不同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会具有时代的特点,比如90后这一代,他们一出生,就接触互联网,互联网改变了整个社会,也改变了孩子们的世界。他们开博客,用微博、微信,比他们的父辈还早,很多网络技术,是由他们教给父母、爷爷奶奶的。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形成,也受到严重的挑战。我国处在转型期,在社会从单一、封闭转向开放、多元的过程中,就算是成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需要重建,何况未成年的学生群体。

但是,个体本身的完善,是不同时代教育的共同主题。在任何时代,成就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其基本要求,都是遵纪守法,有法律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而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则是在合格的公民基础上,具有独立性、创新意识、创造能力。越是在社会变化加剧的时期,越要重视每个公民个体的完善,因为只有每个个体,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才能学会判别是非、理性分析问题,而不是盲从、人云亦云。

我国的90后群体,被认为是个性张扬的一代,因为他们是独生子女,比较强调自我。但客观而言,具体到每个个体,却很难看到多少鲜明的“个性”——“个性”体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方面,而很多个体,并没有独立意识、自主能力,更缺乏批判、质疑精神——这是创新的源泉。

所以,要对每个学生个体负责,就要抛开所谓的“90”标签思维,而要关注每个个体的个性、思想。在国内接受教育也好,出国留学也罢,教育的目标殊途同归,都是让每个个体更为完善,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差别在于,究竟选择哪类教育更适合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避免出国留学的概念化误读
 

出国留学,就是为学生提供多元的教育选择。但目前,对于出国留学也存在概念化误读。具体包括,在出国留学热潮中,所有人认为:出国留学会轻松搞定名校文凭,在国内不优秀者,出国留学马上就优秀了;要成为国际化人才,必须出国留学,否则拿着“土文凭”,很难有出息;出国留学适合所有学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留学。而当出国留学有降温的态势时,原准备出国留学者,也开始动摇自己的想法。

出国留学没有传的那么美,也没有批评者说的那么糟糕,这其实就是个体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的适合本人的选择。当然,选择的一些基本原则是相同的。诸如,选择必须结合自己的家庭经济实际。毕竟出国留学涉及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开支,家庭和学生不能为赶时髦而举债出国留学,这会给求学带来很大的压力;选择也必须结合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从国外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看,一个没有独立意识、自主能力的学生,在国外是很难有优秀表现的。有的学生在国内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学、吃饭,都要父母盯着,出国留学之后情况可能更糟;有的学生在出国之后,整天不去上学,就待在家里,或者和中国小伙伴一起玩,结果出国几年,连语言也没学会;一些读大学的学生,为了混一张文凭交差,在考试时作弊,或者行贿老师给一个高分,还有的花钱去买野鸡大学文凭,闹出出国留学丑闻,这种出国留学实乃垃圾留学。

用拿到一张国外大学文凭“镀金”的想法来理解出国留学,早已过时了。一方面,国外社会本来就不关注文凭,而是关注学生的能力——是能力社会,而不是学历社会。无论是北美、欧洲,还是澳洲,所有大学都自主办学,自主授予文凭(文凭并不像我国,由国家授予),文凭是否有含金量,由专业机构认证和用人单位认可。一名学生就是混到文凭,但没有就业竞争力,还是很难得到认可。另一方面,随着出国留学人数增多,海归已失去“身份光环”,就是国内用人单位,也不再片面地以“海归身份”来选拔人才。因此,所有出国留学者,都应该从培养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而不是混一张大学文凭角度,来分析、选择出国留学。

从近年来留学生在国外惹出的事端看,这些学生在国内的教育和准备,至少有两方面不足,一是法律和规则意识教育不够。最近,几名中国留学生群殴另一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被以绑架、酷刑虐待罪名起诉,面临终身监禁的判罚,而涉事的中国留学生,在庭审时还没想明白:这类行为在国内只是“恶作剧”,就连开除也轮不到。有舆论认为,这暴露出两国法律和文化的差异,而实质上,这是学生没有法律和规则意识。在国内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法律和规则的教育并不被重视,有的学生在校园里对同学施暴,最终只是由学校内部启动调查,加上家长出面摆平,结果不了了之。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法律意识就比较淡薄,走出国门,如果恶习不改,为之付出代价,也是应得的教训。

二是生活教育,尤其是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足。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与美国本土学生相比,差距最大的是对自我进行规划,而对自己进行规划、管理,即生涯规划,是最基本的学习、生活能力。我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一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对学生进行规划意识、能力的培养,往往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孩子除学习之外的一切,帮学生做规划,结果导致学生没有了自我,也不懂得怎样管理、规划自己,一旦离开父母,就茫然失措。如果父母有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打算,就必须在国内早早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事实上,这是成为一名合格人才的基础,就是在国内求学,这也是应该重点培养的。
 

国际化教育:多元、个性、兴趣
 

很多人认为,只有出国留学,才能成为国际化人才。这是在形式上理解国际化人才。一名国际化人才,不在于他是否懂外语,是否有出国留学的经历,而在于他是否有国际化的视野,有无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平等的价值理念。

这也对每个出国留学者提出了要求,要学会理性看待世界,分析问题。比如,目前存在一种观念,留学后回国就是爱国,不回国就不爱国,这是十分狭隘的。出国留学后是否回国工作与爱国无关,爱国不是外在形式,而在于是否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在国外照样可以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简单地说,在国内,一名学生照样可以成为国际化人才,只要他具有独立的人格,能以国际视野理性分析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通晓并遵守国际规则。反之,一名学生就是出国,但没有培养起独立的意识,看问题没有独到的见解,就是说得一口流利的外语,也难以成为国际人才。

从这一角度说,教育走国际化道路,不是简单引进国外教材、国外课程、国外师资,而应在教育理念中,引入多元教育,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自主选择。而我国的人才评价体系,不应该再关注人才的身份和经历,而应该关注人才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和素养,那种以身份、经历选拔人才的做法,就不是国际化的做法。今后,不管在国内求学,还是在国外求学,其在求职招聘、岗位评价、晋升中,都是平等的,出国留学就会回归到教育本身的价值。所有出国留学者,不是为了追求一个身份,而是得到货真价实的教育。这也会让出国留学变得更为理性,让近年来出国留学市场中的留学欺诈、垃圾留学,不再有市场。

而每个学生个体在多元的教育选择面前,更要学会选择。这也是这一代学生的机遇和挑战——以前,没有选择,也就不必去思考选择、规划;而有了选择,就必须学会选择。进一步,在多元选择之下,个性和兴趣也就有了发展空间,这无疑有利于人才的个性和兴趣发展,以成就为鲜明个性和创新型人才,这正是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每一个年轻学子提出的要求。(作者系著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