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神州学人杂志 > 期刊 > 2015年第4期 > 正文

【留学必修课:心中有他人】体会充满细节感的“How to do”

2015年04月03日  来源:神州学人 
  

文/李冉

英语里有两种很基本的说法,一个是“What to do”,另一个是“How to do”,用中国话来说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在这些年的留学生活中,我发现英国人更看中“How to do”,而且还是从基础、从细节上使劲地挖掘以达到更加完善和接近完美,因为他们认为,“What to do”还仅限于一个概念上的外壳,而“How to do”才是在基础和细节上体现出真实价值的根本所在。无论做多小的事,如何把基础和细节真正做好,永远是英国人一心追求的最初和最终目标,这也是我在留学期间认为最值得学习的一课。

“中国茶”与“英国茶”,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文化


在“How to do”的问题上,如果温和的教育达不到效果,英国人就会搬出“罚款大招”,对待再小的问题,即便痛苦也要让市民在罚款后受到教育,从而达到彻底规范市民行为的目的,而不是来个不疼不痒的“意思意思”,下回再犯毫无压力。有谁能想到一个随手丢出去的包装纸箱,也可以翻身成为教育留学生行为规范的教具?

在把网购后的废弃包装纸箱随意丢出去后的第三天,我的室友收到了一封市政来信,打开一看差点没被信上内容惊得躺进医院!原来这是用粗体、斜体、彩色打印的一封投诉警告信,原因是室友丢出去的纸箱没有按规定码放在垃圾桶旁边,而是四仰八叉地横在马路中间,严重影响了周围市民出行。于是市政人员在接到市民对此投诉以后,立刻派人来现场拍照取证,从八个角度对纸箱进行拍照,配上精确到分秒的取证时间,最关键的是纸箱上还有无比清晰的室友的大名和邮寄地址,所以本投诉信就被“毫无悬念”地寄到了我们家。信中还特意提出,由于此举的严重影响,要对室友罚款80镑,如果在接到信后15天之内去交款,可减免到50镑,如果逾期不交,罚款数额加倍。

这可让室友恼羞成怒,进而又上纲上线到种族歧视了,并大呼小叫地请朋友为她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申辩信寄到了市政,认为“咱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能被本地人欺负了。结果一周后收到了市政回复,被告知由于证据确凿,所以罚款在所难免,而且超出时限罚款数额要加倍,后果严重的话就要送上法院传票了。室友这才不情不愿地去交了罚款,回家后还不依不饶地诉苦:“不就是个纸箱嘛,扔在哪儿不一样!”

虽然作为同胞我也对她的钱包很是同情,但这种态度我就很难认同了。这也是一些留学生的通病,在任何情况下做错了事被抓了正着,比如做饭油烟太大影响到他人、乱丢垃圾、坐车逃票等,都要无理地用上“法不责众”的挡箭牌,拉上一帮有同样行为的“共犯”,并把当地的规定和管理指责一遍。其实不按当地规定做事或影响到他人已经不对了,不认错反而还要无理申辩,怎能不叫人觉得幼稚呢!好在事后这位室友也慢慢领会了罚款背后的精髓,虽然心里总还有点阴影,但看起来还是一种受到教育的表现吧。这也是我一直非常欣赏英国罚款制度的原因,罚款这种看似极端的教育方式,本来就应该起到彻底的教育作用,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做到尽可能的细化,并在实行后能看到真正的实效,这也是英国人注重“How to do”的一种具体表现。

可能很多留学生会认为,所谓“细节体现自身形象”,除了在自己身上挂满名牌衣物、首饰箱包之外,最佳方法就是在一些官方组织的活动中、在红毯和闪光灯的包围中、在大红横幅的飘荡中一字排开,露出一嘴雪亮的白牙,摆出一水儿的笑脸拍个照(如果这样的照片再能见个报那就更好了),这样大家就会对自己、自己所在的团体乃至自己的故乡更有认识,进而露出更崇拜的眼神。这样做当然不失为方法之一,但如果能力和认知只停留于这个档次上,那至少在英国这个小地盘里是很难混出大天地的,因为除了对本土基本行为准则和市民的尊重,英国人一直也更看重日常交往中对细节的自律、追求以及方式方法是否得当有效。

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体现在素质、修养、品德、气质、心态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不断调节与升华,会逐渐形成好的品德,形象自然会得到提升。品是行为,德是思想境界。不知如何去“品”,德是无法出污泥而不染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编辑:KYU
相关文章